淚吻 發表於 2009-9-18 16:16:01

三國鼎立之形成 -- 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之形成 -- 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
公元 220 年 -- 公元 280 年


    曹操在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地區之後,進一步想統一全中國
,故積極練兵備戰,以便南下剷除其他割據力量。當時在南方比較值
得重視的勢力,主要有兩股,即孫權和劉備。

    孫權(一八二 -- 二五二),字仲謀,係吳郡富春(今浙江富春
)人。他繼承父兄開創的事業而得立足於江東。其父孫堅(一五五 -
- 一九一)曾參加討董,死後由長子孫策(一七五 -- 二零零)繼續
統領軍隊。在官渡之戰發生的那一年(二零零年),孫策已據有會稽
、丹陽、豫章、盧陵、吳郡、盧江六郡。同年,孫策遇刺身亡,由弟
孫權襲職領兵。孫權「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重用張昭(一五六 -
- 二三六)、周瑜(一七五 -- 二一零)、魯肅(一七二 -- 二一七
)等,勢力不斷壯大,成為曹操統一全國的嚴重障礙。


    劉備(一六一 -- 二二三),字玄德,涿郡涿縣(在今河北)人
,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至備時已沒落,「少孤,與母販履
織蓆為業」,後參加討伐黃巾,但沒有自己的據點,曾先後依附過公
孫瓚、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時,劉備正在袁紹部下。袁紹失敗後,
他轉投荊州牧劉表(一四二 -- 二零八),屯兵於荊州。建安十二年
(二零七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客居南陽郡鄧縣隆中(今
湖北襄樊西)的名士諸葛亮(一八一 -- 二三四),亮向劉備提出了
聯吳抗曹、佔據荊益的戰略決策,即所謂「隆中對」。故劉備時雖弱
小,卻也成了曹操南下不容忽視之勁敵。

    為了消滅孫、劉等,曹操在平定烏桓之後,立即向南方用兵。建
安十三年(二零八年)七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進攻荊州。時荊州牧
劉表死,少子劉琮襲職,治襄陽(今湖北襄陽),劉備屯兵於樊城(
今襄樊市樊城)。九月,聲勢浩大之曹軍佔領了荊州北部的新野(今
河南新野),劉琮不戰而降。劉備乃先後退至夏口(今湖北漢口)、
樊口(全湖北鄂城西北)。曹操佔領了江北軍事重鎮襄陽、江陵等處
。曹軍之南下,使劉備岌岌可危,也使孫權大為震驚。劉備遣諸葛亮
赴江東,力說孫權合力抗曹。曹操也寫信給孫權,自稱有水師八十萬
,促其速降。當時孫權集團內部意見不一,張昭等主張投降曹操,周
瑜、魯肅等主張抵抗。最後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對付曹操,以周瑜、
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人馬與在樊口之劉備會
師,孫權聯軍共有五萬人。

    同年十月,孫權聯軍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相遇。當
時曹軍因不習水戰,為克服船身的晃動,使用鐵鍊連鎖戰船,結果又
造成戰船調動不便之困難。孫劉聯軍乃乘東南風之便,用火攻焚毀曹
軍的戰船和岸上的兵營,一時「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
眾」。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被迫引殘兵從華容道狼狽北歸。

    赤壁之戰乃繼官渡之戰後,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
例。其主要影響係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之形成。東漢末年,本來有許
許多多的割據者相互角逐,後來曹操、孫權、劉備這三股較有影響的
勢力漸漸崛起。但赤壁戰前,曹與孫、劉之間強弱還比較懸殊,曹操
吞併孫、劉之可能性頗大。待至赤壁戰後,終於出現了三股勢力的均
衡局面,並導致後來三國之鼎立。茲再對此略加剖析:

    (一)曹操無力南下:赤壁大敗,使曹軍損失慘重,從此曹操無
          力南下,只好專營北方。後曹操於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年
          )將兵進入關中,驅逐了韓遂(? -- 二一五)及馬騰(
          ? -- 二一一)之子馬超(一七六 -- 二二二)。建安二
          十年,曹操又出征漢中,擊敗了張魯,並徒漢中民八萬餘
          口於洛陽、鄴等地。

    (二)孫權保住江東:孫權經此一戰,江東之地位益形穩固。他
          一方面向長江中游發展,從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一方面則
          向東南地區擴張。

    (三)劉備進取益州:赤壁之戰使劉備保存了實力,戰後他立即
          乘機佔領荊州諸郡。建安十六年,劉備進入益州,消滅了
          劉璋(? -- 二一九)的勢力。建安二十四年,備又從曹
          軍手裡奪得漢中。後來荊州雖被孫權所控制,但劉備在西
          南的地位已日趨鞏固。這樣,三大割據範圍已經出現,三
          國鼎立的局面事實上業已形成。

skyup1 發表於 2011-12-17 00:39:47

原來還有這麼多內幕啊,長見識了,呵呵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國鼎立之形成 -- 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