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發表於 2014-10-22 15:50:07

在台灣不可不知的台灣文化Taiwan Culture

文/張怡隆

臺灣文化 Taiwan Culture
談到台灣文化一定要先談何謂「台灣人」?再談何謂「台灣文化」?

依據考古學文化遺存的推斷,約距今五千年前台灣已有先人足跡。一般的說法是兩千年,或一千七百年,也就是從中國人立場看,三國時代台灣便與之發生關係;若依荷日的文獻則並不這麼認定。依生物學的求證則認為一至數萬年前,台灣似與大陸連為一體。這個論定意義不大,因為是時台灣、大陸、呂宋等還可能未分家。所謂考古的發現,與今天活現的文化實況並無必然的臍帶血緣關係;那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範疇內事,道理在前文「數點觀念」乙節已說清楚。所以找出史的痕跡,祇能辨明此地何時產生文化並不能證明此史前文化即等同現在的「台灣文化」。
「台灣文化」是由下列諸文化體系接觸、調適、凝聚、增損、長成,並由大家「創造」而成的--偉大的時代、偉大的人民、偉大的志士是可以增益或創造文化內涵的。
(一)台灣原住民民主、開放、敬畏天地的文化特質,達觀率真,團結合作的美德,重視青少年教育的傳統。
(二)漢人渡海移民帶來的漢人原鄉文化傳統。這是台灣文化的重要根源,然而因其量多體雜,也正是未來「台灣新文化」的重大包袱。
(三)漢人移民社會逐漸形成的「移民精神」,包括冒險患難、熱情浪漫、友愛互助等美德。尤其原漢人社會最欠缺的浪漫情懷、理想主義、悲劇精神,在「移民的漢人」,也就是「台灣人的祖先」萌生形成了。這是不得了的創造。
(四)基教長老會等百年來在台灣播種的博愛、和平信念,尊重本土、堅持民主的精神。
(五)日本人遺留下來的法治基礎、正直性格,歐美影響而來的民主自由,理性法治、科學觀念等。

台灣民族 Taiwan Peoples
依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布上,「福佬人」佔67.5%;「客家人」佔13.6%;「大陸各省市人」佔7.1%;「原住民」佔1.8%

台灣宗教 Taiwan Religion

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臺灣是一個宗教自由的國家,其人民也接受不同的信仰之精神寄託,除了少數無神論者外,大多數人有宗教信仰,儒教文化或者祖先崇拜。就信仰人口而言,基督宗教信徒僅佔不到5%臺灣人口(基督新教2.6%,天主教1.3%,東正教約0.05%以下),而佛教與道教為臺灣兩大宗教,但大部分臺灣人會同時信仰佛教與道教。這種融合佛、道的臺灣民間信仰則對社會保有強大的影響力,各地也有不同盛行的神明祭典,以福德正神、王爺信仰、媽祖信仰最為人知。
台灣百年前即有許多中國閩粵移民,生活方式深受漢人文化的影響。台灣是一個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區域。但現在多以外來移民所引入的民間信仰作為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文化的主體。就信仰人口而言,大部分台灣人同時信仰佛教與道教,融合佛、道的民間宗教對社會生活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各地也有各地盛行的神明祭典。但也有近10%的天主教與基督教徒。

民間信仰廟宇
●媽祖廟 Matsu Temples

●關帝廟 Martial God Temples

●保安宮 Baoan Temples

●義民廟 Heroes Temples

●三山國王廟 Three Mountains Temples


道教Taoism
●王爺廟 Royal Lords Temples

●北帝廟 Pak Tai Temples

●哪吒廟 Nezha Temples


原住民廟宇
●公廨 Konkai


漢傳佛教
●佛光山 Foguang Mountain

●臨濟護國禪寺 Lin Ji Hu Guo Chan Si

●慈濟功德會 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 Chi Foundation

●中台禪寺 Zhongtai Chan Temple


藏傳佛教
●密宗 Tantra


西方宗教
●長老教會 Presbyterianism

●靈糧堂 Bread of Life Christian Church


節慶文化
●迎媽祖 Processions

●鹽水蜂炮 Beehive Rockets Festival.

●苗栗 口 龍
●燒王船 Burning the King Boat

●頭城搶孤 Qianggu festival

●台灣燈會 Taiwan Lantern Festival

●中秋節 Mid-Autumn Festival


台灣藝術 Taiwan Abstract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以灌輸台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和對領袖的崇拜。戒嚴時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呈現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1987年,台灣解嚴後,多元文化思想受國內外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1996年,開始出現本土化或去中國化浪潮,以及正名運動。

●音樂

近幾年台灣已經成為世界華語樂壇的中心,五月天、羅志祥、楊丞琳、黃鴻升、Lollipop-F、JPM、周華健、張惠妹、周杰倫、蔡依林、S.H.E.等歌手紅遍兩岸三地及新馬地區,成為華語樂壇的重要力量,因此吸引不少來自亞洲各地的新秀來至台灣大放異彩,例如;梁靜茹、光良、品冠、孫燕姿、林俊傑等人。

●電影

從電影行銷看觀光發展談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及產業分析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的經營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其中不少都帶有反共色彩。同時,臺語片也悄然興起,題材以民間故事等為主。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為電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製作的電影也在臺灣廣受歡迎,也影響到臺灣本地的電影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為一時的主流。1970年代,伴隨著外交困境,中影製作了大量的愛國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1980年代起,《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始了「台灣新電影」風潮。解嚴之後,後新浪潮電影興起,李安、侯孝賢與蔡明亮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導演。同時,伴隨著美國好萊塢等洋片的大舉進入,國片的環境與市場日益萎縮低迷。2008年,《海角七號》創下超過新台幣五億元的空前票房並贏得第45屆金馬獎六個獎項,並帶動《囧男孩》、《九降風》、《一八九五》、《艋舺》等台灣自製電影票房。繼《聽說》、《翻滾吧!男孩》、《帶我去遠方》之後,2011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命運化妝師》、《陣頭》、《大尾鱸鰻》、《大稻程》掀起一波台灣人對電影熱潮。

●歌仔戲Taiwan Opera

●布袋戲Hand Puppet




參考文獻
台灣人的醜陋面 創造尊重生命的「台灣新文化」/作者:李喬
維基百科
網路

woff 發表於 2014-12-26 11:36:26

{:5_7:}我喜歡!感謝大大的分享

看朴有天 發表於 2015-1-23 15:23:25



不是很明白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台灣不可不知的台灣文化Taiwan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