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吻 發表於 2009-7-25 19:13:43

墨子基本思想(二)

墨家認為,在一個理想的社會關係中,個人對社會和他人所做出的貢獻,
最終會以各種形式得到回報;
個人對社會所具有的價值如果得到社會的承認,那麼社會也會通過各種渠道,
來滿足個人相應的、合理的需求。

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和對等互報的原則,
就是要建立這樣的一個理想社會。

例如:鋪路工人、公車司機、飯館老闆、電信人員、老師以及菜販……等等,
社會中不同職業的人,他們的工作,以及對於社會的貢獻,
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回報他們,他們也都享有別人工作的成果,
想像這些人都坐在同一輛公車上,他們享受著公車司機的服務,
公車能平穩的行進,又可四通八達,這是鋪路工人的功勞;
他們的子女,有賴老師的教導,使他們能夠專心的工作;
他們利用手機與別人溝通聯繫,則要靠電信人員的努力;
再者,公車上的每一個人都要吃飯,這是飯館老闆所能提供的服務,
而飯館老闆的菜,則必須向菜販購買;
如果他們有願意為別人服務的心,那麼這些都是「兼相愛、交相利」的表現。

天下太平,不僅在於人們的兼愛、交利,
其基本在於使天下人衣食無慮,生活無缺,工作、休息能在安定的社會秩序中進行。

所以,興天下之利就必須如〈非命下〉所云:
「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
這也是領導者、管理者所應努力達成的目標。

〈尚賢下〉:「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
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飢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
若飢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

人人將一己之所長,貢獻給需要幫助的人,使人人衣食無缺、安全無慮,
使人民生活在有秩序的社會中,人際關係祥和,
國際關係和平,人人相愛,天下太平,這才是墨家兼愛的理想社會。

      今日世界與墨子眼中的戰國時代

今日世界與墨子所見的天下亂象,
從民生問題、人際關係、社會治安、國際關係、以及環保問題上,是相似的。

兩千多年以來,人類為何始終不能擺脫免於恐懼、不安的處境?
依墨子來看,當人人只愛自己,不顧別人時,如《墨子?兼愛上》:
「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

人人都自私自利只愛自己,那麼惶恐、懼怕、不安之情就必持續存在。

從地球上的部分區域來看,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人類在科學、技術、經濟、政治、社會福利等各方面的確有長足的進步,
但是若從「天下」、也就是全世界的觀點來看,
則人類的社會距離墨學的理想還十分遙遠。

1.在民生問題方面

〈非樂上〉云:「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從「飢者不得食」來看今日的「天下」: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7年,曾經呼籲各國致力改善世界飢荒情況,
希望到2015年可以把長期飢餓的人口減少一半。

但至今人數不但沒有減少,
反而從當年的8億人增加至今天的11億,占全球60億人口的六分之一。

但是,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導,今天因飲食過量而身體超重的也有11億人。
這是人類自有歷史紀錄以來,首次出現過飽與過飢人數相同的情況。

這種兩極化的現象說明了什麼?
事實上,地球上的糧食總產量是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就算增加糧食生產也不會完全消除飢荒。

據美國「加州食物及發展政策學會」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evelopment Policy in California)的理事Peter Rosset稱,
按每人每日吃4.3磅食物計算,今天全球的糧食總產量應該足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全球每年有2億噸穀糧出口,
供應非農業國家,所以暫時還不應有缺糧的情況。

這反映產量的多寡不是直接導致飢荒出現的原因,
增加糧食生產也不會完全消除飢荒。

聯合國估計全球人口將於2025年增加至80億。
有些人認為,為了避免糧食求過於供,控制人口的增長是解決飢荒的唯一方法,
然而在80至90年代初,不少非洲國家如肯亞等國積極控制人口增長率,
使人口大幅下降,但飢餓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因缺少勞動力而造成經濟倒退。

為何增加糧食生產、控制人口的增長,都不能解決飢荒的問題,
從墨家來看,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
有能力的國家或國際社會並不真正關心這些受飢荒蹂躪的人。

2.在人際關係方面

《墨子?明鬼下》:「是以存夫為人君臣上下者之不惠忠也,
父子、兄弟之不慈孝弟長貞良也。正長之不強於聽治,賤人之不強於從事也。」

我們從「父子、兄弟之不慈孝弟長貞良」來看看台灣及世界上的情形:
我們可以先觀察台灣兒童的處境,隨著家暴案件量倍數成長,
過去1年平均每月有4名兒童死於受虐或被父母親帶著自殺身亡,
受虐兒童、青少年人數平均每年增加1成,
即使沒有遭到大人暴力相向,全台約37萬兒童、青少年生活在貧窮線之下,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
兒童、青少年保護個案數已從2000年的6059人增加到2003年的8013人,
4年來平均每年增加10%。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進一步解釋,若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的犯罪黑數來推估,
通報個案數若是8814人,往往實際受虐數就達8萬8140人,官方數據僅是冰山一角。

有關暴行方面,美國全國教育統計中心報告指出,
2001年約有二百萬宗暴力事件和偷竊是涉及學生的,
受害者不僅是學校的學生,也包括教師。

在中國,2003年拘捕了6萬9780名少年犯,比2002年增加了12.7%。
在日本,2003年的報告也顯示類似的情況;
在過去十年,一半的罪案都是年輕人犯的。

今天青少年之問題嚴重,已非獨青少年之本身問題,也是所有成年人之責任;
因為成年人所營建之環境,暗藏太多之圈套、陷阱,引誘青少年誤入而犯罪。

這也就是所謂的「別相惡、交相賊」,所以成人都當自問:
我們平日所言所行,所營造出的,是什麼樣的氣氛?怎麼樣的環境?

3.在社會治安方面

《墨子?明鬼下》「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
退無罪之人乎道路率徑,奪人馬車、衣裘,以自利者並作。由此始,是以天下亂。」

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地的暴行,與恐怖主義的橫行來看今日的亂象: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說:
「在世界各地,每年有160萬人死於暴力罪行。
在非洲,據估計每10萬人當中,每年就有60.9人因暴力罪行而喪生。」

《生活在恐懼中──拉丁美洲街頭暴力實況》一書中說:
「在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的首都,治安都極為惡劣,居民經常生活在恐懼中。
在這片廣大地區,每年約有14萬人死於暴力;
每三個市民就有一個曾直接或間接受暴力所傷害。」

在許多國家,貧富懸殊的現象日益嚴重,
窮人憤恨的情緒越來越深。許多貧民搶劫鄰近的高尚住宅區。

這幾年,世界每個地區都出現了恐怖主義攻擊事件。2002年10月--
在峇里島發生的恐怖主義爆炸事件奪走了二十幾個國家大約200人的生命。
同一個月,恐怖主義分子在莫斯科一家劇院把800人劫為人質,
這是迄今以來最大的一次恐怖主義綁架事件。
恐怖主義分子還襲擊了蒙巴薩,造成一家旅館內的15人死亡,
同時向一架民用客機發射導彈,企圖殺害更多的人。
2002年的恐怖主義活動造成725人死亡。

此外,2001年9月11日,兩架飛機撞進美國金融中心「雙子星大樓」,
以及美國「五角大廈」也繼而遭到飛機重創,
此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攻擊行動,至今仍使人餘悸猶存。

再者,2005年7月7日、23日的倫敦爆炸案,也讓英國警方疲於奔命,
讓民眾生活在緊張、恐懼當中。

兩千多年以來,人類為何不能擺脫免於恐懼的處境?
當人只愛自己,只愛自己所歸屬的團體,
而不顧別人死活時,這種惶恐、懼怕、不安之情就必存在。

4.在國際關係(戰爭)方面

〈兼愛上〉:「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
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
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二十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是使用最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
來進行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血腥殺戮和殘暴摧毀。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參戰,對陣雙方動員軍隊6千540萬人,
死亡軍民2千100多萬人,直接戰爭費用1千863億美元,財產損失3千3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61個,動員軍隊1億1千萬人,
軍民死亡7千萬人,財產損失高達4兆美元,直接戰爭費用1兆3千520億美元。

冷戰時期到80年代末,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連衝突算在一起,
據統計約有280次,平均起來,一年6.2次。

冷戰後這10年,最多的年份達到48次之多。局部衝突的規模在減小,
但是數量在增加。戰爭的形態在變化,向非核的、高技術的這樣一種戰爭形態變化。

事實證明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條件下,仍然有戰爭,而且戰爭還十分頻繁。

20世紀最後10年國際上的局部衝突和戰爭,
例如車臣戰爭、科索沃戰爭、以阿衝突、印巴克什米爾衝突、阿富汗戰爭等。

為何在人類的歷史上,始終無法享有真正的和平?
戰爭、殺戮、殘暴、憤恨代代延續,
這些始終與資源的爭奪、權力的掌控、意識形態與宗教信仰的執著有關。

如果「愛」只能在小範圍內的「我們」中流通,
人不能去愛「你們」與「他們」,不能認知到我們都是「人類」的生命共同體,
大家都在各自的「我們」之中,那麼在各國的軍備競賽之下,只有自我毀滅一途。

5.在環保方面

〈天志中〉:「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有矣,
曰以磨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為四時春秋冬夏,以紀綱之;
雷降雪霜雨露,以長遂五穀麻絲,使民得而財利之。」

墨家所感知的「天」是厚愛萬民的主宰,日月星辰的運行有一定的秩序,
四季的更迭有一定的規律,寒溫氣候的變化也有助於萬物的生長,有利於人的生存。

然而曾幾何時,人類不僅不知感恩惜福,珍惜這使我們得以生生不息的大自然,
反而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環境,浪費大地資源。

地震、海嘯、水災、土石流,許多所謂的天災,其真正主因在於人禍,
是人們濫墾濫伐,是人們把房屋建在行水區,是人們製造了空氣汙染,
是人們產生的廢物汙染了水源,來自全球的媒體不斷地報導著:
地球暖化、臭氧層破口擴大、森林面積減少、保育動物瀕臨滅絕、能源危機等問題。

高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有機會欣賞到地球的容顏是如此的寧靜、湛藍、美麗,
太空中的地球沒有國界、種族、語言的分別,它靜默的孕育著萬物生靈;
如果人類不知珍惜,那將會如〈天志中〉所說:
「然有所不為天之所欲,而為天之所不欲,則夫天亦且不為人之所欲,
而為人之所不欲矣。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病疾禍祟也。」

全球性的問題與危機日益嚴重,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
雖然共識的形成不易,理想的實現更加困難,
但在墨家兼愛精神的指引下,興利除害,實現墨學理想仍是值得我們努力的。

      墨子「兼愛」理想的實現

在心態方面:首先,必須要能使人們調整視域,要有「全天下」的眼光,
也就是當我們在思考問題、解決困難時的思想背景,
不能只停留在習慣性的眼前、當下,或小範圍的家庭、社會,而必須顧及全天下。

如果我們所關心的只是自己、自家、自國的事,而沒有放眼全世界的眼光,
那麼解決局部的小問題,很可能會造成整體的大問題。

例如:把自家的垃圾往外亂扔,自己的家是乾淨了,但社區環境卻給破壞了,
由於家在社區中,所以社區環境的汙染所滋生的蚊蟲、病毒、汙水一樣會汙染自己的家。

其次,要有「類存在」的一體感。

由於個體是依賴群體才得以生存,因此個體不能對「類存在」漠視或遺忘。
雖然,個體是具體實在的可感受性存在,
而群體的「類存在」是抽象、非感受性的心靈存在,
但如果我們忽略他的價值,則會使自己的存在也失去了意義。

因為個人的自我實現往往都與群體有關,個體與「類存在」有必然的聯繫。
對人類而言,我們說「職業無貴賤」,
因為從事任何職業的個人對其所屬的群體都有一定的貢獻,
個人的想法、信念、或所建構的理論,都會有普遍化的要求或傾向,
期待他人的理解與認同,並能在群體中發揮有效的影響力;
從歷史上看,在任何群體中,為族類生存而犧牲個體的權益甚至是生命,
往往被肯定具有高度的價值,像殺生成仁、捨身取義、移孝作忠、
以及墨家的兼愛、貴義、興天下之利等,都肯定了「類存在」的價值,
我們也必須要有「類存在」的一體感,才能推進墨學理想的實現。

最後,人必須謙卑的看到人類自身的渺小與有限,
人類的生命、萬物的存在並不是來自人類自己,而是來自超越的「天」,
因此人類必須順天而行,身體力行,墨學「兼愛」的理想才可能實現。

kbmfr 發表於 2012-7-5 00:43:07

嚴重支持!

hauk923955 發表於 2012-7-5 00:40:41

暈死也不加點分

mysheu12 發表於 2012-7-5 00:44:05

加油啊!!!!頂哦!!!!!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墨子基本思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