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標題:
三國紛爭與衰亡 -- 三國盡歸司馬氏
[打印本頁]
作者:
淚吻
時間:
2009-9-18 16:15
標題:
三國紛爭與衰亡 -- 三國盡歸司馬氏
三國紛爭與衰亡 -- 三國盡歸司馬氏
公元 220 年 -- 公元 280 年
赤壁之戰後的五六十年間,魏、蜀、吳等國一方面分別經營北方、
西南和東南地區,一方面又各自憑藉其根據地,攻伐其他國家,力圖統
一全中國,從而形成三國長期紛爭混戰的局勢。最後,三國盡歸司馬氏
,司馬氏的晉朝再次統一了中國。茲將三國紛爭及被晉朝滅亡之經過略
介紹於下:
(一)三國紛爭概略:
1. 吳蜀之爭:
(1)吳取荊州:赤壁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的武陵、長
沙、零陵、桂陽四郡。接著於建安十九年(二一四
年)佔領西南之益州。次年,孫權派呂蒙(一七八
-- 二一九)襲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不久
,雙方達成和議,以湘水為界,平分了荊州:江夏
、長沙、桂陽屬孫權;南郡、武陵、零陵屬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鎮守荊州的劉備義弟
關羽(? -- 二一九)北上攻曹,孫權乘機派軍隊
佔領了荊州全部,並擒殺關羽。於是蜀吳關係大為
惡化。
(2)猇亭之戰:劉備稱帝後,於章武元年(二二一年)
親率大軍攻孫權,以為關羽復仇並奪回荊州。孫權
遣大將陸遜(一八三 -- 二四五)拒之。劉備大軍
與吳軍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相持了數月之久
。次年,陸遜採用火攻,大敗蜀軍於夷陵東南之猇
亭。劉備損失慘重,敗入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位長江北岸),不久死於城西之永安宮。史稱是役
為「猇亭之戰」或「夷陵之戰」。
(3)鄧芝使吳:吳蜀聯盟之破裂對蜀漢極為不利。故劉
備死後,諸葛亮乃於後主劉禪建興元年(二二三年
),派鄧芝(? -- 二五一)出使東吳,想恢復與
吳的和好。孫權鑒於北方曹魏的威脅,也有同樣的
願望。於是吳蜀聯盟遂再次建立起來。
2. 魏吳之爭:
(1)曹丕伐吳:曹丕稱帝後,孫權因新自蜀漢取得荊州
,防其來襲,暫時稱臣於魏。但曹丕在蜀吳猇亭之
戰後不久,即於黃初三年(二二二年)九月遣軍大
舉攻吳。此後數年,魏軍屢屢攻吳均未克,只得臨
江而還。據載,魏文帝伐吳至廣陵(今江蘇清江西
南)時,「見波濤洶湧,嘆曰:『嗟呼,固天所以
隔南北也。』」
(2)孫權攻魏:黃初七年(二二六年),魏文帝死,孫
權曾圍攻魏之江夏(今湖北雲夢南),不克。後吳
軍又攻魏之襄陽,也未奏效。當時吳軍缺乏騎兵遠
襲之力量,只能與魏軍角逐於江、淮之間,無法北
上開拓疆土。而魏軍又缺乏水師,一時難渡波濤洶
湧的長江,「武騎千群,無所用也」。故魏吳雙方
乃得長期相持。
3. 蜀魏之爭:
(1)蜀漢北伐: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後主,一面結交
東吳,一面準備北伐曹魏、進取中原。建興五年(
二二七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認為「今天下
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存亡危急之秋也」,自己「
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
復漢室,還於舊都」。亮之急圖北進,一方面因蜀
國以劉漢正統自居,可通過復漢來收拾人心,另方
面他深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須「時立功以
自存」,亦即以攻為守而圖存。
(2)街亭失守:建興六年(二二八年),諸葛亮進行第
一次北伐,「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責罰
肅而號令明......關中響震」。但前鋒馬謖(一九
○ -- 二二八)驕傲輕敵、不遵節度,被魏將張郃
(? -- 二三一)所敗,丟失了重要據點街亭(今
甘肅秦安),致師出無功而返。
(3)六出祁山:為進取中原,諸葛亮曾六次出兵攻魏,
其中有幾次是從漢中出兵祁山(今甘肅和縣西北)
,故被稱為「六出祁山」。第三次北伐時,一度佔
領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但
因魏國實力雄厚,關隴一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魏將司馬懿(一七九 -- 二五一)等以逸待勞,迎
擊有方,故諸葛亮雖係「天下奇才」,終未能使北
伐成功。建興十二年(二三四年),亮最後一次北
伐,屯兵於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因積勞成
疾,卒於軍中。
(二)三國衰亡經過:
1. 蜀國:諸葛亮死後,蔣琬(? -- 二四六)、費禕(? -
- 二五三)等先後輔佐後主劉禪治蜀,大體遵循諸
葛亮的各項政策。費禕死後,姜維(二○二 -- 二
六四)任大將軍,率兵屢屢北攻曹魏,勞而無功。
時後主昏庸,寵信宦官,使朝政不振、國力衰頹。
景耀六年(二六三年),魏大將軍司馬昭(二一一
-- 二六五)派鄧艾(一九七 -- 二六四)、鍾會
(二二五 -- 二六四)等,分兵三路大舉攻蜀,後
主出降,蜀漢遂被魏國所亡。
2. 魏國:黃初七年(二二六年),魏文帝死,明帝(二二六
-- 二三九)繼之。大權逐漸落在大臣司馬懿的手
中。景初三年(二三九年)明帝死,由宗室曹爽(
? -- 二四九)和司馬懿共同輔佐齊王曹芳。嘉平
元年(二四九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殺曹爽等。
此後,魏帝徒具虛名,朝中由司馬氏一家專政。嘉
平三年(二五一年),懿死,子司馬師(二○八 -
- 二五五)、司馬昭相繼執政。至蜀國被滅後,司
馬氏的勢力更為猖狂,咸熙二年(二六五年),司
馬昭死,其子司馬炎(二三六 -- 二九○)遂廢掉
魏元帝(二六○ -- 二六五),自稱皇帝,建國號
晉,仍都洛陽,是為晉武帝(二六五 -- 二九○)
。魏國至此也亡了。
3. 吳國:自神鳳元年(二五二年)孫權死後,吳國內部因宗
室、大臣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朝政一片混亂。尤
其是到末帝孫皓(二六四 -- 二八○)時驕奢淫逸
,國政日非。天紀三年(二七九年),晉軍由杜預
(二二二 -- 二八四)、王濬(二○六 -- 二八五
)等率領,分六路大舉攻吳,吳軍望風而降。天紀
四年(二八○年)三月,王濬的水師到達建業,孫
皓出降,吳亡。至此,東漢末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
據形勢終告結束,三國鼎立之局面為西晉重新一統
所代替。
三國鼎立之局面雖然為時不長,但卻成為後來東晉十六國、南北朝
割據分裂時期之先聲,故歷史上多合稱為魏晉南北朝。它與春秋戰國、
五代十國及後來的宋遼夏金,均為歷史上著名的割據、偏安、對峙之亂
世。同時,三國鼎立時期繼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再次表明,列國競爭對中
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推動,並不亞於大一統的中央極權時代。試
觀三國時不僅北方經濟有所發展,而且東南、西南地區都得到大大的開
發,當時思想活躍、學術緊榮、人才輩出,比起西漢後期、東漢後期死
氣沈沈的「大一統」不知要進步多少。而後來西晉雖統一了全國,但無
論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均不比三國強。職是之故,論及歷史上一
統或分裂之作用時,極宜進行具體的分析。
作者:
natchris93
時間:
2012-3-23 00:38
頂你一下,好貼要頂!
作者:
ezailpong
時間:
2012-3-23 00:51
支持~~
作者:
good80157
時間:
2012-3-23 00:59
加油啊!!!!頂哦!!!!!
歡迎光臨 TShopping (http://www.tshopping.com.t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