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282|回復: 0

王莽篡漢建新 -- 西漢之中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8 16: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王莽篡漢建新 -- 西漢之中衰
公元 9 年 -- 公元 23 年


  漢初自高祖建國至文景之治,均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之策,奠
下西漢富強之基礎。故雄才大略之漢武帝遂得以乘時奮發,加強集權
,開彊拓土,使中國步入極盛之時代。然連年征戰、用兵過度,武帝
本人又大造官苑、迷信神仙,消費甚鉅,致耗盡文、景時的餘財,國
用入不敷出,遂加重賦役而使民生日困。武帝晚年時已布所覺察,當
有司奏請在西域輪臺毫屯田遠戌時,乃下謂『輪臺之詔』以拒之。詔
書『深陳既往之悔』,提出『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
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漢書.西域傳》)。武帝死後,
有的廷臣就反對為之立廟,認為『武帝雖有攘四夷、廣土斥境之功,
然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泰亡度,天下虛耗,百姓流離,物故者半
,蝗蟲大起,赤地數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積至今未復』(《漢書.
夏侯勝傳》)。

  繼承武帝的先後是昭帝(前八十七年 -- 前七十四)、宣帝(前
七十四年 -- 前四十九),並由大臣霍光(? -- 前六十八)佐政。
當時漢室繼續實行武帝末年之『以明休息,思富養民』政策,史稱當
時『流民稍還,田野稍闢,頗有蓄積』(《漢書.食貨志》),此即
所謂『昭宣之治』。可是儘管武帝晚年以來,其內外政策略有收歛,
然西漢統治之積弊已深,國力消耗過鉅。故武帝死後不過四十年,自
元帝(前四十八 -- 前三十三)時起,西漢遂走向中衰。

  西漢後期,在社會經濟、政治諸方面較之前期變化頗大,其中比
較嚴重之問題乃土地兼併劇烈。時西漢官府不斷加重賦役之徵歛,致
民眾紛紛破產,被迫出賣自已的土地,甚至賣身為奴。與此同時,豪
強大官則大肆兼併田地,造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如丞相張禹『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灌溉,極膏腴上價』(《漢
書.張禹傳》)。哀帝(前七年 -- 前一年)之寵臣董賢得賜田兩千
餘頃,死後其家財被斥賣,竟值錢四十三億之鉅。故當時民眾之處境
『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漢書.鮑宣傳》)。

  為解決上述之社會問題,哀帝時之大司馬師丹(? -- 三年)等
曾提出『限田』、『限奴』之主張,內容係『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
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
人』(《漢書.食貸志》)。這樣一個溫和之改革方案,由於受到掌握
朝政的外戚十官之反對,遂被擱置而不得施行。在『限田議』提出之
同時,哀帝即賞給寵臣董賢兩千頃之土地。

  漢初為減輕田租,曾實行『三十而稅一』,後『豪民侵陵,分田
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漢書.王莽傳》)。因此出
現『歲比不登,倉廩空虛,百姓饑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
人至相食,盜賊並興』(《漢書.薜宣傳》)。於是社會普遍不安,
人心思變,故外戚王莽乃得以乘機篡漢自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3 09:24 , Processed in 0.0195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