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43|回復: 0

粗繩紋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25 15:3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粗繩紋陶ㄧ
大坌坑文化粗繩紋陶是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命名來自台北縣八里鄉的大坌坑地名。年代推測在距今七千年至四千七百年之間,從器型比較與地層證據顯示東海岸的大坌坑型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晚期。這個文化的陶器通稱為
""大坌坑文化粗繩紋陶""

粗繩紋
1.施以繩紋後的陶器,可以減少提攜時脫落的危險;

2.繩紋多為拍墊法所印成的,所以拍板可將摻合料中的細砂粒拍到陶體外表,因而表面的孔隙較小且緊密以致於不易浸透。所以,可以防止散熱、易於儲食及煮食;

3.拍板上縛以繩索或是刻紋,易使粗砂粒拍到陶胎中央,增加陶土的緊密性及減輕陶器使用時的壓縮及張力。

特徵是手製,質較鬆軟,通常含砂,火候不高約攝氏四百至五百度,
表面顏色呈暗紅、渾褐、淺褐色。器型簡單
部分口緣
在陶器上方或肩上施有篦劃紋,紋樣通常是兩條或兩條以上近於平行的線條,
劃成間斷或連續的波折紋、直線紋、交叉紋等流暢的線條,甚具特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4 10:35 , Processed in 0.0198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