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212|回復: 0

遠古交響樂--編鐘、鼓、瑟、琴、笙、排簫、篦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8-24 14:19: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遠古交響樂--編鐘、鼓、瑟、琴、笙、排簫、篦曾侯乙墓的發掘


曾侯乙墓位於湖北省隨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湖北省博物館對該地進行發掘,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隨葬品。從出土器物的銘文可知,曾侯乙曾下葬的年代為公元前433年或稍後戰國早期。

該墓為岩坑豎穴木槨墓,開鑿在紅色砂礪岩的小山丘上,呈不規則多邊形,無墓道,方向正南北。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深13米左右。木離置於墓坑底部,四周及槨頂充填木炭逾6萬千克。木炭之上為厚10~30釐米的青膏泥和2.5米厚的夯土,夯土之上舖一層石板,石板上的封土均經夯打。木離高3.1~3.5米,由171根條條方木壘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槨室與墓坑的形狀一致,分東、北、中、西4個室,隔牆底部有小型方洞以便各室相通。4室中以東室最大,中、西室次之,北室最小。主棺置於東室,分內外兩層,均為木質。
  
墓主身體有多層絲織物包裹,但出土時多已腐朽,僅存少許殘片。骨架周圍有玉器、骨器、角器和小件金器等隨葬品300多件,主要置於東室、中室、北室和墓主棺內。按質地可分為青銅、漆木、銅錫、漆木、鉛錫、皮革、金、玉、竹、絲、麻和陶等。按用途可分為樂器、禮器、兵器、車馬器、甲冑、生活用品及竹簡等,共計15404件。這些隨葬器不只品類繁多,而且多數保存完整,有的還基本保持了下葬時的放置情況。
  
在曾侯乙墓中的所有文物中,以樂器類最為引人注目,共有編鐘、編磬、鼓、瑟、琴、笙、排簫、篦等8種124件。既有管弦樂器,又有打擊樂器,共中尤以保存完好的整套編鐘最為珍貴。竹管排簫、銅座建鼓、十弦琴、五弦琴等也都是首次發現。篪在中國已出土的同類樂器中則是年代最早的。
  
曾侯乙編鐘包括鈕鐘19件,甬鐘45件,外加楚王贈送的一件□鐘,共65件。最大的一件通高153.4釐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一件通高20.4釐米,重2.4千克。整套編鐘總重量達2500多千克。按形制不同,全部編鐘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組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鐘架上。鐘架近旁有6個“T”字形髹漆彩繪木陲和兩根彩繪髹長棒。鐘架橫樑上髹漆,並有彩繪花紋和刻文,橫樑兩端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

全套鐘架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歷經2000多年,出土時仍矗立如故,確令今人驚嘆、折服!鐘上均有篆體銘文,絕大多數為錯金文字,共2800余字,內容除“曾億乙乍(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可以分為標音銘文與樂律銘文兩大類。樂律銘文中記樂律名稱53個,其中有35個樂律名稱是過去所不知道的。經實際測音證明,編鐘音律準確,每個鐘都能敲出兩個樂音,整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今國際通用的C大調七聲音階同一音列,總音域包括5個人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
  
這套編鐘音色優美,音域很寬,變化音比較完備,至今仍能演奏各種曲調,說明當時的鑄造工藝已能滿足音響設計的要求。
  
除了樂器之外,墓中還出土了不少青銅禮器、兵器和生活用具。這些青銅器除採用渾鑄、分鑄及渾分結合、焊接等多種方法鑄造外,個別的不宜要用了失蠟法熔模鑄造工藝,如青銅尊盤口沿上的極為纖細的多層鏤空附飾,就是用失蠟法鑄造的。這一發現,確認了中國掌握失蠟法鑄造技術的年代要提前到戰國早期。

墓中出土的樂器種類之全、數量之多,是迄今所僅見的。墓中出土的許多文物,造型優美,紋飾瑰麗,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顯示了先秦工藝美術的高度成就,是研究先秦美學極有價值的資料。該墓的年代和墓主的身份都很明確,不僅為東周考古學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標尺,而且也成為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科技史、先秦工藝美術史、中國古文字學和湖北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實物資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3 06:05 , Processed in 0.0207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