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579|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生不逢時的王朝︰關于對宋朝軍隊的客觀評價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3-23 21:3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一直以來,宋朝軍隊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恐怕還不如今天連沖出亞洲都很困難的中國男子足球隊,目前在網上凡是涉及宋朝軍事的帖子,大家的回復總的來說是意氣用事的多,理智探討的少。前不久,紅旗近衛軍在評論隨筆發表的《唐宗、宋祖究竟誰的才能更強一些?》中唐朝粉絲和宋朝粉絲發表的回復中便可見一斑。

當然他們之間爭論我想是少不了意氣之爭的。不過分析問題的時候最好還是唯物主義一些好,本人不才試著分析一下宋朝軍隊在對外戰爭為何處于劣勢的原因。

眾所周知,宋朝從誕生到滅亡一直生活在北方蠻族的陰影當中,與北方蠻族軍隊是屢戰屢敗,最後竟然滅亡于源自大漠的蒙元手中,因此給國人留下了屈辱的回憶。因此不少人將其歸罪于宋太祖制訂的重文輕武政策。但真是這樣嗎?

個人認為,宋朝軍隊對外戰爭處于劣勢最終沒能挽救宋朝被北方游牧蠻族蒙古滅亡的厄運,未能實現宋太祖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夙願,固然是宋朝的軍事體制的問題,但與宋朝所處不利的客觀條件有更大的關系。

第一個不利條件就是宋朝的地理條件不太好,歸根結底就是一個馬匹問題或者說是騎兵問題。由于唐朝錯誤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影響,從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走向衰落後,將中原王朝重要的戰略要地遼東,甘涼河套河西走廊一帶還有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等產馬良地等重要戰略要地全部丟失,而中原王朝也陷入長期分裂割據局面中,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現了逆向的蠻族化傾向,這就為周圍蠻族政權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良機。(因女真並非游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故統稱蠻族政權)

在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遼國利用中原混亂之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後晉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幽燕十六州的喪失使宋朝從一開始在戰略上處于劣勢地位,why?中國的地理形勢,長江以南水網交錯,氣候炎熱潮濕,不適合騎兵作戰。江淮之間,也是河網縱橫,歷來是南北戰爭的分界線和主要戰場。過了淮河,直至黃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長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戰,一定得要騎兵。而幽燕十六州的喪失使宋朝在北方的防務出現了一個大缺口,萬里長城從此名存實亡。因為過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對于定都于卞京(今開封)的北宋來說已經無險可守,北方的蠻族騎兵可從容的發揮騎兵機動性和沖擊性的優勢威脅中原腹地的安全,可以說,控制幽雲,實際上就等于鎖住汴京的咽喉,雙方都知道此地戰略價值之所在。

而要收復幽燕,則非用騎兵不可,然而宋朝相對于北方蠻族政權最大劣勢的正是對馬匹資源的掌握。其實,在馬匹資源掌握方面,中原農耕民族對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處于劣勢,哪怕是不用為馬匹問題發愁的秦漢隋唐明也是如此,馬匹資源在冷兵器時代的價值比今天的石油還要珍貴,無論是使用戰車還是發展騎兵,沒有對馬匹資源的大規模掌握是根本辦不到的,秦朝能統一中國除了商鞅變法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經為周天子養馬掌握今天甘肅天水一帶的產馬良地。需要說明的,養馬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養好馬。養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在長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養,最終為騎兵出塞長途追擊之用。而宋朝一方面沒有產馬良地,另一方面由于宋朝農業經濟的空前發展,使中原地區不少在秦漢時代能養馬的地方幾乎都變成了農田。(宋朝疆域不如唐朝,但開墾的農田面積卻比唐朝大得多,養活的人口也更多)因此宋朝不可能像漢唐時代通過大規模養馬來解決馬匹問題。而通過邊境貿易的方式只能解決一小部分馬匹問題,遠不能滿足戰爭需求,因此宋朝不可能建立足夠數量的騎兵。這也成為後來宋朝對外戰爭失利的重要因素。宋軍缺乏足夠騎兵對戰爭進程有怎樣的影響我將在後文闡述。

第二個不利因素就是宋朝的經濟,應該說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高峰,論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宋朝以前的王朝和宋朝以後的王朝都難望其項背。然而宋朝高度發達自由化的經濟形態既是宋朝對外戰爭的有利條件,但更是宋朝相對蠻族政權最大的弱點。因為越發達的商品經濟也意味著越弱的戰爭動員能力,大家公認的強軍如秦軍,漢軍還有橫掃世界的蒙古鐵騎,他們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都擁有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而當宋朝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的時候,他的戰爭動員能力也降到了最低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對宋朝也適用。由于高度發達的自由經濟導致戰爭動員能力的低下使宋朝不可能采用像秦漢時代的征兵制,隋唐時代的府兵制在宋朝均不能實行(沒有與之適應的經濟基礎,如何實行?),只能沿用唐朝中後期發展的募兵制。前兩種兵制的好處是由于是軍民結合的兵制(和滿清的八旗制度類似)沒有雇佣兵的貪婪和好戰,不容易產生驕兵悍將,士兵對國家更忠心,也有一定的“職業水平”,如果他們相信他們參加的戰爭是“正義”的話,戰斗力往往很強。但是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經不起長期戰爭的考驗(因為這些兵同時也是農民),如果戰爭的時間不合適,或者戰爭的時間拖得太長,就有很高的可能性會極大地損害了當年的農業生產。我們又知道,農業經濟是很脆弱的經濟,本來就存在著“看天吃飯”的、容易受天災影響的問題,在征兵制或“府兵制”之下,就更增加了一項“人禍”的影響。秦朝和隋朝的滅亡很大程度就是上述這兩種兵制的弱點影響的結果。而宋朝惡劣的開國環境又決定了他必須應付長期戰爭的考驗,加上自身擁有強大的財政做支撐,因此宋朝沿用募兵制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募兵制的自身缺陷(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據勢力)在唐朝和宋朝交替的時代暴露無疑,給當時的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損害,正是基于這樣的歷史教訓,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最終選擇“重文輕武”國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高度發達的自由經濟除影響軍隊戰斗力外也無形之間增大了北方蠻族的成本優勢。歷史上游牧民族對中原的農耕民族除了騎兵優勢外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優勢,就是說對中原王朝來說,和北方蠻族作戰,無論勝負都是賠錢的生意,而對蠻族來說,他們與農耕文明作戰卻是無本買賣。因此無論對于哪個王朝,與蠻族政權作戰對于自身經濟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而到了宋朝,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江南一帶,而北伐所需要的物資供應問題實際上主要必須由北方當地來解決,因此對宋朝來說,哪怕和北方的蠻族打一次小規模的戰爭都有可能引發全國性的財政危機。而宋朝相對北方蠻族發達得多的富裕水平加上氣候變冷的的趨勢往往也成為促使他們南下進攻宋朝的動力。我想這恐怕也是導致宋朝能頂住契丹,黨項,女真前三波強敵最終沒能頂住蒙古最強的敵人的原因。

筆者認為上述這兩個不利因素還不是宋朝對外戰爭處于劣勢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宋朝所處的立國環境使宋朝根本無法克服歷史強加給它身上的“枷鎖”,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近年全世界一個熱門話題就是全球氣候變暖,如果全球氣候變暖這件事情發生在宋朝,要宋朝恢復國人津津樂道的漢唐盛世也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宋朝所處的歷既不同于之前的漢唐,也不同于之後的明朝。漢朝和唐朝都是大家評價非常高的大一統王朝,但大家注意沒有,漢唐的成就都是踩在秦或隋這兩個短命的大一統王朝這兩個“巨人”的肩膀上的基礎之上。秦朝和隋朝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經過長期征戰消滅割據國家級割據政權後往往為了國防或者經濟的需要提前透支了國力使自己二世而終。秦隋末年天下曾一度陷入大亂,但由于持續時間不長,因此國家的政治格局沒有遭到重大破壞。雖然經歷了若干年的戰爭,但使漢唐繼承了比較完整的帝國,而這個帝國可是秦始皇和隋文帝征戰幾十年才掙得的家當。漢唐可謂得了天大的便宜啊!因此我們的央視才有幸能拍《漢武大帝》和《貞觀長歌》這樣的擁有大規模騎兵戰鏡頭(至少鏡頭上看很上去很壯觀)的歷史巨片(當然符合不符合正史另當別論)。而宋朝立國條件不要說不能和漢唐比,就連制度上比他倒退的多的明朝運氣都比他好得多,沒費太大的力氣就接收了蒙元的大筆領土遺產(和秦隋相似,這大片領土可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辛苦征戰幾十年得來的),同樣不需要為馬匹問題發愁。宋朝面臨怎樣一種歷史條件呢?

自中唐以來,由于全球氣候進入干冷期(也有說是冷濕期),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加快向南遷徙壓縮南方漢族生存空間,而與此同時,北方農業產量下降導致中原王朝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能力下降,使北方的邊患問題更加嚴重。安史之亂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靜下發生的。但安史之亂的禍根實際上從唐太宗時代的引狼入室(具體情形這里不談)就開始種下了,加上以後唐朝皇帝(包括武則天)錯誤的文化政策,最終使唐朝後期陷入了自先秦以來最嚴重的大分裂局面,同時河北,西北的河朔等地竟然出現了嚴重的逆向胡化傾向,(有學者認為這是導致中唐以後軍閥混戰不休的重要原因)由于唐朝“引狼入室”政策的影響,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時代成為極為平庸的亂世。由于這個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五代統治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最長的不過17年,最短的只有7年。五十年竟換了五個朝代,十幾個皇帝。遼帝國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靜下取得了對中原王朝的優勢,(而從唐太宗時代就移居河西走廊的黨項人也利用中原王朝混亂的時機擴張勢力,最終具備與中原王朝抗衡的實力)而宋建基于後周,只是當時幾個小國里實力較大的一個,它建立國家的過程,可不是在接收一個大帝國的遺產(象漢唐那樣)。當時正處于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之際,地方勢力經營已久,業已形成互不統建屬的獨立國家。國家統一既不象楚漢決戰,畢其功于一役那麼簡單,也不象隋末各割據勢力那樣立足未穩即被唐各個擊破。國家統一需要象秦隋那樣進行長期戰爭。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宋朝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自身的先天戰略劣勢。更重要的是宋朝遇上的敵人也更強大了。

中原王朝在歷史上遇上的北方蠻族對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純粹意義上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和蒙古,另一類是由于氣候原因獲得農田而轉型為農業文明的進化版蠻族政權,如五胡,宋朝時期的遼金西夏和蒙古,明朝末年的滿清,隋唐時代的高句麗,吐蕃實際上也屬于這一類蠻族政權。雖然我們習慣上都稱他們是游牧民族政權,但其實他們有很大的差別。

匈奴,突厥建立的帝國是純粹的游牧“行國”,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正是由于游牧經濟這樣的特點,使他們的經濟基礎十分單一和脆弱,稍微有天災就會令部落元氣大傷,難以形成穩定的國家形態,同時由于政治和經濟聯系上的松散,充其量只是軍事部落聯盟而已,雖然表面看起來強大但實際上內部分化很嚴重。而後者由于獲得了農田,掌握了農業生產技術,根本上解決了靠天吃飯的問題,其經濟基礎更加穩定而強大。嚴格意義上他們已經不是游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蒙古似乎是個特例,統一中國後依然采用草原本位制),而是農業民族了。

這樣以來兩者就造成這樣的差別,前者雖然貌似強大,但由于游牧經濟的局限性使他們的強大很不穩定,因此前者沒有國防觀念,因此衛青、霍去病攻打匈奴時長驅直入,而且對中原王朝的野心只局限于搶劫而已,對領土沒有野心,前者一般不會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軍事領袖。而後者就不同了,他們轉型為農業文明後,已經有很強的國防觀念,並且修築了堅實的國防設施。而且對領土已經有了野心,契丹已經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因而對幽雲十六州非常看重,而女真、蒙古則一直想統一天下做皇帝。並且他們一般都產生了非常優秀的軍事領袖,如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等。

因此,匈奴、突厥,還有成吉思汗時代以前和明朝時期的蒙古是純粹的游牧民族,其力量在于彪悍的體魄,強健高大的戰馬和快速的反映機制,其目標在于搶劫,所以相當與一群強悍的有武裝的強盜;而五胡,宋代的契丹、黨項、女真、蒙古則不僅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強悍和快速,而且有比較穩定的經濟基礎、堅實的國防設施以及善于運用兵法的軍事領袖,其目標在于土地甚至統治全國,所以他們已經超越了前者而成為一個強大的有極大野心的掠奪型的武裝國家。當然後者隨著向封建經濟轉型的結束,他們的作戰意志最終會衰退,武力衰退得一般比漢族王朝更快。但由于中原王朝和他們的戰爭已經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農業文明和游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的戰爭,而是農業文明內部的戰爭,因此他們之間的戰爭往往都是殘酷的、持久的、難分勝負的。宋朝和遼金西夏蒙古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同于傳統的與游牧民族爭奪食物的戰爭,而是生存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一旦涉及這方面的爭奪,就是寸土必爭的問題了。這種性質是由農業文明的特性決定的,因為擁有土地就是擁有生存權(還有發展權)。

而宋朝踫上的四個對手契丹,黨項,女真還有蒙古還真沒有一個是等閑之輩。蒙古自不必說,幾乎征服了全世界,被譽為“上帝之劍”,時至今日,西方人仍然談之色變。

先說契丹建立的遼,這是宋朝踫上的第一個對手。雖然契丹人給宋朝以及之前的中原王朝制造了很大的軍事威脅,但平心而論,至少他們對境內的漢人還是非常善待的,如果不是受金庸的《天龍八部》的影響,相信大家契丹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恐怕不會比鮮卑人遜色多少甚至會更高。如果他們能成為第二個拓拔鮮卑的話,則為我中華民族之大幸。最起碼中原王朝是不用為馬匹問題發愁了,更不會在以後幾百年的歲月中先後被四個蠻族政權輪流打車輪戰了。但那終究只是假設。

其實契丹本來是五胡亂華時代被慕容鮮卑擊敗的宇文鮮卑逃出中原的一只,和後來的北周王朝宇文氏有那麼一點淵源,和突厥一樣也是純粹的草原民族。然而在唐太宗時代,為了“以夷制夷”,還處在部落聯盟階段的契丹在唐朝中央的扶持下走向強大。在武則天時代開始在河北一帶橫行無忌,唐軍與之作戰屢戰屢敗,無一勝績,電視劇《神探狄人杰》第二部的開頭劇情就是以此為背景改編的。而到了唐玄宗時代,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安祿山就是契丹人的手下敗將。之後唐朝衰落後契丹更加囂張,甚至發生唐朝派去和親的公主被契丹人殺掉的情形。而到了唐朝末年,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領導契丹進行漢化改革,開始了封建化轉型,滅渤海國,降室韋(蒙古人的祖先),並已經控制了草原,成為了北方的強國。之後更是利用五代十國中原王朝混亂時機,獲得了幽燕十六州這個戰略要地,並一度殺到開封城,險些入主中原。而且對于草原的控制僅次于源出漠北的蒙元,並在草原上有相當號召力,在遼朝被女真擊敗時候,耶律大石仍然能夠從漠北游牧部族招攬到可觀的兵源,並依靠這些兵源和遼原先在漠北的駐屯軍西進中亞,擊敗和消滅當地原有的喀喇汗等國,開創西遼,由此可見一斑。當然最終他們還是衰退了,不過他們在衰退期的表現雖然不如黨項,但比起後來的金,還有蒙古要強得多,因此對宋朝來說,盡管契丹在轉型時候爆發出來的時候不是最可怕的,但由于漢化工作做得不錯,反而是最難戰勝的對手。

再說黨項建立的西夏,目前在網上戰斗力方面所受到的評價僅次于蒙古,進攻能力不是特別強,但防御能力卻出奇的好。

其實西夏的出現也歸功于唐太宗的“以夷制夷”,從貞觀末年開始,黨項人便遷居到河西走廊以及河套一帶,在安史之亂後,黨項人在河西地區還有河套地帶勢力逐漸坐大,到了宋代,經過兩百年的經營,實際上已經具備與中原王朝抗衡的能力。宋太祖時代只能用羈縻之策駕馭黨項在名義上歸附中央。而到李元昊對黨項進行封建化轉型,與宋朝對抗的時候,不但得到當地黨項部落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還得到遼的全力扶持,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把公主嫁給他,並封其為“夏國王”,甚至不惜親自出兵脅迫麟、府地區不願服從李氏的黨項部落。(記得《賀蘭雪》中有遼朝嫁公主給李元昊的情節》)從後來的戰爭看,雖然西夏的進攻能力似乎不怎麼樣,但防御力卻出奇的好,不要說騎兵缺乏的宋軍,就連騎兵力量最強的遼金屢次攻打也沒能奈何它,甚至在西夏末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6次攻打西夏也未竟全功,最後他還是死在最後一次攻伐西夏的戰爭中。(真是不一般的牛啊,後來為了防止黨項人造反,蒙古人除了屠殺黨項人外,還采取措施令剩余的黨項和漢族融合,反而客觀上幫漢族建立的明朝解決了幾個世紀令中原王朝頭疼的西北邊患問題)。

由于蒙古的實力大家太熟悉了,筆者最後介紹一下女真。女真這個民族大家根本不會陌生,因為他們在近一個千年里時間里曾兩度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崛起,令我漢族留下了屈辱的記憶。

女真的遠祖是肅慎,到隋唐時代稱為 ,其中的一支黑水在高句麗滅亡後建立渤海國,在契丹崛起後被遼國所滅。部分女真 人隨渤海人南遷,編入遼籍,稱為“熟女真”;留居故 地的女真人,未入遼籍,稱為“生女真”。

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逐漸強大,他們營建廬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帶。從事農業生產,掌握了冶鐵技術,出現 了私有財產,階級分化十分明顯,法律規定殺人者償馬牛三十,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至烏古□(1021~1074) 為部長時,始建官屬,並著手統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 推為都勃極烈,同時受遼生女真部節度使官號而不系遼籍,成為遼朝屬國,世襲不絕。至盈歌為都勃極烈時,禁其他女真部落自稱部長(勃極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女真各部政令統一。

遼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反遼,于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于1125年滅遼,1127年 滅北宋,成為與南宋南北對峙的中國北部封建王朝,並且把外興安嶺以南及黑龍江下游都置于金朝上京直接管 轄之下。1234年亡于蒙古。

談談我對金朝的評價,由于女真民族原來是漁獵民族,發展起點比游牧民族更低,因此轉型爆發出來的能量比遼和西夏要高的多,但爬得越高,摔得越痛,因此他們戰斗力衰退得比遼,西夏更快,從目前的史料看,金朝在入主中原後,漢化速度很快,一般認為在漢化道路上走得比契丹更遠,到金朝後期,我們已經可以把金朝看作宋朝的翻版了。

平心而論,金朝被宋蒙聯軍滅亡的時候,金朝末代皇帝的表現比某些漢族王朝末代皇帝表現要強多了(和後代滿族建立的清朝形成鮮明對比)。不過由于民族關系處理的似乎沒有契丹遼好,因此金朝滅亡的時候,不少漢人和契丹人都成為蒙古的內應。不過不管怎麼說,金朝也的確是大宋朝很不幸運踫上的一個強大對手,他們的崛起和衰退都起到了加速宋朝滅亡的歷史進程。

 

臉書網友討論
2#
發表於 2011-9-8 00:50:43 | 只看該作者
說的真有道理啊!

版主招募中

3#
發表於 2011-10-19 00:35:15 | 只看該作者
長時間沒來看了 ~~  


4#
發表於 2011-10-19 00:47:58 | 只看該作者
越多人支持越好~~~~~~~~~`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11-1 06:52 , Processed in 0.048042 second(s), 18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