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1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享] 《企業責任》你的環保實力有幾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9-1 14:35: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經濟日報╱陳珮馨】

2007.09.11 04:38 am


早期的台灣企業,談起「環保」彷彿陌生的路人;隨著環境意識抬頭,環保轉身成為意外訪客,不定時登門造訪;近幾年市場壓力日增、歐盟指令依次而下,企業恍然大悟,環保竟是未來的座上賓,連忙起身接待,務求和諧與共。

尤其過去兩年,歐盟環保指令(從限制六大重金屬物質的RoHS指令、推動電子電器產品回收再使用的WEEE指令,到最近起跑、強調生態化設計的EuP指令,以及化學品政策REACH),在台灣掀起一波大浪頭。

歐盟法令從產品設計、生產製造流程,一路規範到後端的回收再利用,等於納入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牽成完整的規範體系,不符合環保指令的產品,一律拒於歐洲市場外。

彷彿一把利刃,一刀劃出市場界線,台灣企業忙得人仰馬翻,好不容易搞懂新指令,又要適應下一波遊戲規則。

區域環保規範 牽制全球產業

政府也投入資源,透過經濟部G計畫,大力輔導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結合產業公會、研究機構和驗證單位,協助企業與國際行業標準接軌,包括綠色產品管理系統(GMS)、綠色零組件(GC)及交互認證等。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啊!」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副總裁黃世忠形容,接應歐盟法令的過程,台灣企業瞬間大洗牌,撐不下去的就「出局」,能順利改變製程的企業,才能繼續往下走。

全球市場結構高度依存,造成歐盟指令牽一髮動全身,看似區域性的環保規範,卻能牽制全球產業。台灣7月外銷訂單297.2億美元,其中歐洲占16.3%,比去年同期躍升32%,資訊電子、精密儀器產品尤為大宗。

除了產品銷歐,高比例的台灣資訊電子廠商是跨國大廠的代工夥伴,不管是日本、美國或中國企業的上游供應商,只要最終產品輸往歐洲,都逃不開歐盟指令的規範。

以台灣在全球整合供應鏈所占的位置,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總幹事徐興強調,過去兩年產官學加緊腳步,協助產業達到RoHS、WEEE的要求,下一步要奮戰的是EuP指令,仍在思索對應方案。

伴隨歐盟的腳步,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制定「自己的」環保指令。中國今年3月起,實施「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等於是中國版本的RoHS指令。

中國的RoHS指令與歐盟相似,也是禁用鉛、汞、鎘等六種危害物質,但是執行的方式不同,唯有重點管理的進口產品及當地銷售產品,才列入管制範圍。明新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郭財吉觀察,台灣企業過去兩年歷經歐盟指令洗禮,已經站穩腳步,未來只要適度修改,即可符合中國要求。

不過,企業要走得長遠,首須放棄游牧民族心態,直接從策略布局的層次,來看待各國的環保禁令,真正落實綠色供應鏈的概念。

郭財吉長期輔導台灣廠商,發現企業心態互異。有的企業見招拆招,抱著應付了事的心情,缺乏長遠的策略思考;有的企業由高階主管親自出馬,從管理的角度切入,從頭建立標準化、系統化流程,不只提升形象,更強化企業競爭力。

今年6月1日起跑的歐盟REACH環保指令,要求輸歐化學產品,必須經過登記、評估和授權,石化、塑膠和電子產業等,勢必受到衝擊,不少專家預測,將會掀起另外一場產業革命。

歐盟宣布明年6月展開預先註冊,2009年是最終期限,從歐洲回來的業者表示,國外產業界已經動起來了,努力商討解決方案,可惜的是,眼看還沒火燒屁股,大多數國內企業仍不見積極行動。

應管理供應鏈 做好產業整合

放眼全球趨勢,歐盟指令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企業的環保實力將是下一波的核心競爭力,誰能率先搶得利基點,誰就是未來贏家。

南韓企業很快嗅到火藥味,LG、三星各自領軍,靠著中心廠垂直主導的力量,自行推動系統化的環保標準,最近剛邁入測試階段。

「南韓一旦下決定,就會做到底」,黃世忠以韓劇為例,形容其破釜沈舟的魄力,尤其南韓以大企業為核心,供應鏈分布涇渭分明,推動起來速度飛快,很有機會追上台灣。

台灣則是另外一番景象———科技產業依附在跨國企業下,供應鏈鬆散,水平依存關係極強,中心廠商的力道反而小,必須花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產業整合。值得稱幸的是,早在兩年前,台灣就積極上路。

「我們領先一年半的時間」,黃世忠估計,他建議台灣企業從整體面著手,以風險評估的概念,進行綠色供應鏈的重點管理,不過,台灣仍然走在半途上,面對南韓急起直追,未來一年的進展值得關注。

歐洲身為龐大的消費市場,影響力自是不容小覷,但在不可妥協的法令關卡外,由跨國非政府組織(NGO)串連形成的另一股力量日益壯大,單刀直入地向跨國品牌喊話。

若把時光倒退30年,恐怕很難想像,跨國大廠有一天必須登門拜訪非政府組織,討教如何博得社區好名聲,走到如今,這番景象不但成真,甚至成為跨國大廠聆聽消費者心聲,建立互信的重要管道。(系列二)

 

臉書網友討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11-1 08:15 , Processed in 0.066602 second(s), 18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