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51|回復: 0

東晉之北代及其失利之因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1 20:2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東晉之北代及其失利之因
公元 317 年 -- 公元 420 年


    東晉建立之後,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雖然皇室及大多世
族只想偏安江南,然愛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為己任。故
東晉自始至終,不乏北伐之舉,大略如下:

    一、祖逖渡江中流擊楫:東晉未立國時,志士祖逖(二六六 --
        三二一)即已率先北伐。永嘉之亂後,逖自洛陽南來寄居京
        口(今江蘇鎮江),慨然「以中原為己任」,向司馬睿上書
        要求北上抗胡。建興元年(三一三年),司馬睿乃以祖逖為
        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發給糧、布,令其自行招募兵士。逖
        率部曲百餘家渡江,在長江中擊楫發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
        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祖逖駐在淮
        陰(今江蘇淮陰)冶鑄兵器,得二千人而後進,幾年之間收
        復了黃河以南的眾多失地,使胡人一時未敢渡河。可是晉元
        帝怕他勢大難制,於己不利遂另派人總領北方六州軍事,阻
        止其北伐活動。逖悲憤憂傷成疾,於大興四年(三二一年)
        病故,其收復之土地得而再失。

    二、庾亮殷北伐無成:祖逖死後,南北之間暫時保持著均衡之態
        勢,東晉統治集團忙於內戰,故北伐之呼聲沉寂一時。成帝
        咸和八年(三三三年),庾亮(二八九 -- 三四○)在荊州
        請求北伐,康帝建元元年(三四三年),其弟庾翼再請北伐
        ,並抗命進駐襄陽,但均受朝臣阻止。後來穆帝永和六年(
        三五○年),又有殷浩(? -- 三五六)之北伐,也師勞無
        功。

    三、桓溫三圖規復中土:桓溫(三二一 -- 三七三)是積極進行
        北伐的另一個人,他以「北伐」為事,在前後二十多年之間
        共發動了三次北進的戰爭。第一次在永和十年(三五四年)
        ,他率軍攻擊前秦,進入關中,直到長安附近的灞上,因糧
        食缺乏終於敗兵南歸。永和十二年(三五六年),桓溫二度
        北上,一度收復了洛陽,後徙民而歸。第三次在太和四年(
        三六九年),他從揚州一直進抵枋頭(今河南浚縣境),因
        孤軍深入,糧道被斷,終於棄甲而返。

    四、劉裕二度發動北伐:東晉末年,劉裕(三六三 -- 四二二)
        又兩度進行北伐。從義熙五年(四○九年)至十三年(四一
        七年),他屢屢出兵,克洛陽,收長安,先後滅亡了南燕、
        後秦等國,戰果累累。後因恐朝廷政局有變,遂匆匆回師,
        捲入奪權之爭,致前功盡棄。

    綜觀以上所述,東晉立國的一百來年間,曾屢屢興師北伐,然北
伐之軍每每功敗垂成,終未能恢復中原、完成一統。東晉北伐失敗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表述如下:

    (一)朝廷多方牽:東晉王室害怕北伐將帥功高難制,故對他們
          多方限制、監督,不肯充分信任與支援。祖逖之北伐曾受
          晉元帝之掣肘。桓溫反對「永結根於南垂,廢神州於龍漠
          」的苟且偷安,請求還都洛陽、「一切北徙」,但上表至
          十數次均不得批准。

    (二)世族苟且偷安:當時皇室和南來之北方世族均把江南當作
          人間樂土,醉生夢死,貪圖苟安,胸無大志。如有的大臣
          認為「田宅不可復售,舟車無從而得」,還都洛陽係「捨
          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江南本地的望族朝廷重用,也
          不希望皇室北還。南北世族對寒族出身的將領更是多方排
          斥、處處牽制。

    (三)內亂頻連不斷:東晉偏安江南,大權多握重臣悍將之手,
          致內亂頻生,如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以及桓玄篡立等等,
          影響了北伐的根本大計。

    (四)將帥心懷叵測:北伐將領之中,固不乏忠義之士,如祖逖
          等,但也有的像劉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每區區權衡個
          人之利害得失,未能把北伐堅持到底。

    (五)胡人武功頗盛:當時五胡之政權雖呈割據紛爭之態,但整
          個北方均為其所佔,劫力十分龐大。加以胡人多遊牧狩獵
          之部落,勇敢驃悍,武功頗盛,一時很難制服之。

    不過倘若對東晉北伐之失利,既不緬懷昔日之光榮業蹟,也不沉
溺於漢族的「愛國」熱誠,而作純屬客觀之分析,則應承認當時東晉
的北伐確實難以成功。其主要原因在於北方五胡諸國武力甚盛,而東
晉不但承襲了西晉之腐敗政風,且從南渡以後不斷發生重臣悍將之叛
亂,自身十分虛弱。

    據載,自南渡至滅亡的一百來年間,東晉王朝就發生過五次大的
內亂,即前述敦之亂。蘇峻之亂,以及後來的司馬道子之亂、桓玄之
亂以及劉裕之亂。原來自從淝水之戰後,北方胡族的威脅暫時解除,
東晉朝廷內部奪權的鬥爭便趨於熾烈。在孝武帝期間,自謝安死後,
朝政大權就總攬在宗室司馬道子(三六四 -- 四○二)手中。至安帝
隆安二年(三九八年),鎮守地方的一些將領相繼起兵反對司馬道子
的專政。結果長江中游地區被桓玄(三六九 -- 四○四)所割據,下
游的京口和江北地區為劉牢之所控制。隆安三年(三九九年),司馬
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三八二 -- 四○二)代其父執政,並強制徵發
江南諸郡百姓為兵,遂淚起孫恩(? -- 四○二)、盧循(? -- 四
一一)等領導之民變。這時,割據江、漢的桓玄遂乘機於元興元年(
四○二年)起兵反叛,攻下建康,徙道子,殺元顯。次年桓玄乃自立
為帝,改國號為楚。桓玄「自篡盜之後,驕奢荒侈,遊獵無度,以夜
繼晝。......於是百姓疲苦,朝野勞瘁,怨怒思亂者,十室八九焉」
,晉將劉裕等乃共謀興復。結果桓玄當皇帝只有半年之久,即於元興
三年(四○四年)被推翻,劉迎安帝復位,並因復國之功做了侍中、
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青、徐二州刺史。後來又封豫章郡公,
改授都督荊、司等十六州軍事,加領兗州刺史。於是東晉的實權遂盡
操劉裕之手。最後劉裕竟於公元四二○年,藉「禪讓」為名篡奪了東
晉的政權。自公元三一七年建立以來,東晉維持了一百零四年,至是
終告滅亡。27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2 21:54 , Processed in 0.0200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