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181|回復: 0

漢武帝之文治與武功 -- 『獨尊儒術』與士人政府之出現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8 16:19: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漢武帝之文治與武功 -- 『獨尊儒術』與士人政府之出現
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8 年


  武帝即位後,不僅在政治、經濟方面有所改革,而且在思想文化
方面也大肆改弦更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乃把治政的主導思想由黃老
學說改成儒家說,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造成『士人政府
』之出現。

  自秦代創下中央集權制之大帝國以後,秦、漢君主對統治思想之
採擇,經歷了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原來春秋戰國曾是諸子蜂起、百
家爭鳴之時代,後戰國時各國君主多以法家思想為指導而進行改革,
其中尤以秦國為著。秦藉法家商鞅之變法而興,採法家李斯之謀而兼
併六國,始皇更赤裸裸地以法家姿態而君臨全國。然秦之二世而斬,
說明單憑嚴刑峻法等高壓手段,實不足以長期統治中國之民眾,加以
國家歷經長期戰禍、滿目瘡痍,故漢初君臣多祟尚道家之『無為而治
』。黃老之說對休養生息、恢復經濟確有助力,但因政治息事寧人、
經濟放任自流、外交軟弱無力,以致爆發七國之亂、匈奴時時侵擾。
這表明『清靜無為』對加強中央集權、鞏固邊防和擴展版圖不利、亟
需另覓新徑。於是儒家學說逐漸抬頭,進而取代道家學說之地位。

  儒家係春秋思想家孔子所創,戰國時由孟子(約前三七二 -- 前
二八九)加以發揚。其學說主張仁義,提倡『德治』、『禮治』。秦
時儒說一度受到焚禁、排斥,但秦亡後其經典重新發現,儒士紛紛而
出,他們根據後來之統治經驗對儒說不斷地加以補充與發展,使其影
響逐漸擴大。武帝因舅田蚡(? -- 前一三一)、師太子少傅王□均
為儒士,故幼時即受儒家之薰陶,即位後曾接連三次下詔,策問古今
治亂之道與天人關係等問題,大儒董仲舒(前一七九 -- 前一零四)
三次上書應對,即所謂『天人三策』,深受武帝稱許。董仲舒撰有《
春秋繁露》等,其思想以儒為主,也雜揉了陰陽五行及法家之成份,
囊括了長期以來之統治經驗而集其大成。他認為『天子受命於天』,
天下須『受命於天子』,『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本』,提出『妻者
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董仲舒所鼓吹的『君權神授』
、『忠君』、『大一統』思想,以及後來所概括的『三綱』(君為臣
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有
利於加強中央皇權之統治。因此,漢武帝遂採納其議,決定『罷黜百
家,獨尊儒術』,其具體措施如下:

    一、獨尊儒術:董仲舒對武帝提出:『《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蓺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
      其道,勿使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
      度可明,民知所從矣』(《漢書.董仲舒傳》)。武帝
      採之,以儒學作為國家之統治思想,而其餘諸說均被排
      斥。

    二、起用儒生:大量提拔儒生充當中央和地方官吏,不治儒
      學之博士被罷免,自宰相至地方官幾乎全數由士人充任
      。漢初朝廷大臣多為功臣及其子弟,如宰相之職一般須
      侯方可拜相。故高祖時的蕭何,惠帝、呂后時的曹參、
      王陵、陳平、審食其,文帝時的周勃、灌嬰、張蒼、申
      屠嘉等,皆功臣也。景帝時之陶青、周亞夫、劉舍則以
      功臣子嗣侯,其先亦軍人也。但漢武帝究卻開始打破常
      規,他任命起自『布衣』的公孫弘(前二零零 -- 前一
      二一)為宰相、封平津侯。公孫弘以治《春秋》而得拜
      相封侯,表明由功臣、貴族、豪富及其子嗣壟斷高官厚
      祿之局面有所轉變,讀書人及其子弟入仕之門徑比過去
      寬廣了。

    三、傳授儒說:設《詩》、《書》、《禮》、《易》、《春
      秋》等五經博士,講授儒家經典,並使其預聞政務,參
      加重要政府會議。同時在京師設太學,在郡縣辦學校,
      太學生即博士弟子,學而優則仕,其成績優異者留京任
      郎官,次等者遣原籍為郡國吏。

    四、察舉孝廉:下令郡國每歲舉孝子、廉吏各一人,或『徵
      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遣送京師供錄用
      。為促使察舉制之實行,規定各郡國『不舉孝,不奉詔
      ,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漢書.
      武帝紀》)。

    五、策選賢良:不定期地由公卿、郡國舉茂才、賢良方正、
      文學等,由皇帝親自出題策問,以選拔各種人材。

  自漢武帝尊祟儒術起,漢朝政府漸由宗室、功臣之組合,轉成士
人參政之新局面。『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為相者往往皆一時之大儒,非儒者乃絕不能居於相位。本來劉邦認
為自己係『馬上得天下』要詩書無用,但儒生陸賈卻提出『馬上得天
下,不能馬上治之』。因此,由漢初的『平民政府』轉為武帝時之『
士人政府』,乃朝廷統治行政之需,蓋推翻舊王朝而打天下可以治天
下卻須依靠有識之士,是故『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乃得大
行其道。

  不過應當指出,漢武帝一面雖尊崇儒術,另一面卻重刑法、用酷
吏、講聚歛、尚武功,故汲黯(? -- 前一一二)曾批評其為『內多
欲而外飾仁義』。後世也稱武帝係『陽尊儒術,陰究申、韓』,意即
儒其表、法其裏。其實武帝係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又何嘗不是如此。
須知漢代之儒學已不同於春秋時代之儒學,它已兼採有法家、陰陽家
諸說之成份,後世又出現儒、佛、道調和等趨勢。總之,凡有利於統
治中國人民之任何思想學說,均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並奉為正統,否
則將受到摒棄,此為讀史者不可不知之。

  漢武帝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影響頗為深遠。它不僅造成
『士人政府』之出現和漢代經學之發達,而且使儒家從此成為歷代王
朝尊奉的正統思想,『三綱五常』等忠君思想、倫理觀念支配中國社
會垂二千餘載。同時,諸子百家之被黜,卻又使學術自由研究之風受
阻,令中國文化蒙受重大損失。至於儒家思想為何長期宰制中國之思
想界,應與統治者之提倡及中國民眾的『中庸之道』有關,此在本書
序論之中已略有分析。蓋打著『仁義道德』之幌子,而又以嚴刑峻法
為後盾,最利於統治中國的老百姓。今日大家都喜歡高談闊論『人治
』或『法治』的問題,本來在商鞅變法時已提出並實施過『王子犯法
,庶民同罪』之原則,這實際上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不同版本
。但後來始皇過分推行嚴刑酷法,終於走向反面,使法家從此未能抬
頭。因此,中國之所以長期盛行『人治』是否同法家被黜、儒學取勝
有關,頗值研究。

  儒家在漢代以後雖長期居於尊貴的地位,然它並未成為『國教』
,也沒有對其他宗教、學術思想完全排斥。不過由於歷代統治者對儒
學大力倡導,故凡發動民變以推翻舊王朝者,往往採取『反儒』、『
批孔』的態度。例如明李自成、清洪秀全等等。清朝滅亡之後,儒學
在思想界之統治地位亦隨帝制之結束而告終。不過作為一種學術思想
,它仍具有頗大的生命力,故經歷民初新文化運動的『打倒孔家店』
,以及現代『文化大革命』中之『批孔』,儒學依然能絕處逢生、再
閃光芒。蓋其思想既有適合中國社會輿情的一面,又盛行了兩千餘年
,早已深深植根於民眾之中。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3 20:59 , Processed in 0.0210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