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344|回復: 2

中國別稱知多少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19 13:52: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中國別稱知多少在中國古代,「國」指城或邦,顧名思義,「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中國稱為「中國」的歷史,可以遠溯到三千前的商代,《尚書》和《詩經》就已用中國來代稱商王朝。自漢代開始,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而兄弟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中國。

中國專指中國全部領土,最初見於一八四二年簽署的《南京條約》中。

中國的別稱實在多,不同字眼,寓涵的情感也不同:

華夏,也稱諸夏或諸華,簡稱華或夏。《左傳?定公十年》:「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唐代孔穎達注釋為「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

後來人們就用象徵美好壯大的「華夏」來指稱中國。魯迅在小說《藥》中虛構了華家和夏家的故事,兩家的悲劇正是華夏的悲劇,從而揭示了民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中華,最初指黃河流域一帶,《三國志?魏書》:「下迄魏晉,趙秦二燕,雖地據中華,德祚微淺。」隨著版圖的擴大,中原王朝所管轄的地方統稱為中華,泛指中國。中華也簡稱華,僑居海外的中國人則稱「華僑」。「中華地向城邊盡,外國雲從島上來」(韓偓〈清源山南台岩〉),詩人滿懷激情地描寫了泉州和海外往來的繁忙景象。

與中華同類的還有中夏、中州、中原、中土等等。

九州,是傳說中的中原地區的古行政區域,歷來說法不一。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把天下分成九州,名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也有九州的記載,只是州名有所差異。

後世即以「九州」代指中國。「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陸遊《示兒》),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與九州相類的還有九有、九囿、九域、九區、九牧、九土、九野、九原、九垓等等。

中國又名曰「赤縣神州」。戰國時鄒衍稱大禹畫分的九州為赤縣神州。《詩北山傳》:「中國名曰赤縣。赤縣內,自有九州。」《穀梁恒五年傳》又載:「九州之內,名曰赤縣。」此後「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就成了中國的別稱。

古人也認為中國四周被四海環繞,《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因此把中國叫做「海內」或「宇內」,把外國叫做「海外」。

傳說大禹治水,足跡遍及全國,水患平息後,大禹按山川形勢畫定九州,並指定名山大川為各州疆界,後來就用「禹城」、「禹跡」、「禹甸」來指代中國,「茫茫禹跡,畫為九州」(《左傳.襄公四年》)。

外國對中國的稱呼也是各具特色,主要有秦、漢、唐、契丹、支那、震旦、賽里斯等。

《漢書.西域傳》:「馳言秦人,我丐若馬。」意思是來告訴中國人,我送馬匹給你們。晉代僧人法顯《佛國記》中也提到西域稱中國和尚為「秦地眾僧」。

由於「秦」的音轉演變,外國也有人稱中國為「秦尼」、「秦尼斯坦」的。現在中國的波斯語、英語、義大利語等,通常認為是從「秦」的發音轉化來的。

漢代、唐代,國力強盛,名聲很大,都曾多次派遣使臣出使到海外,因此,外國人常稱中國為「漢」或「唐」。「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明史.真臘國傳》),因此中國人被稱作「唐人」,居住的街道也被稱作「唐人街」。

契丹,原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的遼國,曾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後來也成了中國的代稱。現在俄語中的中國,就是從契丹的音轉。

支那,是印度、伊朗、日本、希臘、羅馬等國對中國的稱呼,又譯「脂那」、「至那」或「希尼」。一般認為支那是夏的古讀,或秦的音轉,相傳產生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加給中國的尊稱。

震旦,是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又譯「振旦」或「真旦」。「震」是秦的音轉,「旦」是「斯坦」的簡稱。

賽里斯,是希臘、羅馬等國對中國的稱呼,取「絲國」之意。

中國別稱眾多,體現了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符號,將永遠起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

 

臉書網友討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3-29 00:48 , Processed in 0.086122 second(s), 19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