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01|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稅賦、人口、語言、信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7-21 21:59: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鄭氏繼承了荷蘭人的制度,再加上原來中國的封建性質,因此除了苛酷的地賦外,尚有陸餉、水餉,陸餉有厝餉、?餉、磨餉、菜餉。 水餉有梁頭餉、潭塭餉、港滬餉。名目繁多,至為苛歛。這些強加於人的稅,尤其在支援鄭經反攻大陸期間,更是令台灣人民無法承受。
田賦 依王田、私田、營盤田不同的田而有不同的稅率,又甲田園分為上、中、下三級,而各有不同的繳納。 (每甲田所應繳納之粟,以石.斗計)
等則
上田
中田
下田
上園
中園
下園
官田(王田)
18.0
15.6
10.2
10.2
8.1
5.4
文武官田
3.6
3.12
2.04
2.24
1.62
1.08
營盤田
14.0
12.48
8.16
7.96
6.48
4.06
官田與文武官田皆為荷據時期就開拓完成之田,官田交由佃農耕作,雖有種子、農具、耕牛之補助費計入,然官田與文武官員的私田就有五倍稅賦上的區別,此點為人所詬病。由此可見對於士地和開拓農民的苛求重歛。在此與大陸的稅制作一比較。大陸田租最重的蘇松村,每畝輸納稅米一斗五、六升至二斗。台灣一甲為十畝,征粟七、八石,若折為米即是每畝田征為三斗五升至四斗。為大陸的二倍有餘。荷據時期因荷人實施王田制度,受僱漢人是一種契約工,對土地無主權,自然也沒有田賦,而只徵收人頭稅。
人頭稅這西方人的殖民地稅法東寧王國就繼承荷人在台灣繼續課征,「人人有丁銀,每人每月徵銀五分(即年額六錢),名曰毛丁」。 對原住民亦徵人頭稅稱之為「番餉」,可用鹿皮抵繳,一張鹿皮抵銀二錢四分。大陸的丁稅為一錢。
雜稅:鹽稅在西征反攻大陸時,在大陸也徵鹽稅,當時鹽價每石二錢,而徵稅為四錢。樑頭稅是向船舶所課征的,依船的面積大小計稱為「樑頭」。 厝稅(房屋稅)以房屋滴水外寬計,當時有許多百姓為了此稅,將屋簷毀去。其他尚有種類繁多的稅,如?社、港潭、牛磨、蔗車、大小網箔、罟燴縺纕、烏魚旗、入港貨稅、出港鹽稅、僧道度牒等。
在人口方面,在荷據時期大約有十萬漢人,鄭成功一六六一年共攜來官兵及眷口計三萬多人,一六六四年鄭經來台時又帶來六、七千人。 但水土不服病故者有五、六千人之多。因海禁令的實施,鄭成功派人在閩粵沿海,招漳、泉、潮、惠等地流民數萬,移入台灣。在十七世紀末台灣漢民族的人口,約在二十萬至二十五萬人之間。
田地的丈量仍依據荷蘭時期的方法,以戈來計算「甲」 ,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東南西北各二十五戈為一甲。每甲約為十一.三畝。 一六八三年台灣已開拓之田計有七千五百三十四甲、園一萬九百甲,共計一萬八千四百餘甲,但實際數字應較大。
  


合計
台灣縣
3885
4676
8561
鳳山縣
2678
2369
5048
諸羅縣
970
3873
4843
合計
7534
10919
18453
          面積以甲計
在一六七二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台商館館員的報告中指出,「台灣的糖產量在一百萬台斤。此數量與荷蘭時期相較減少甚多,因鄭氏重視稻米也。」
在「台海使槎錄」中提及台灣土地的情形是:「土壤肥沃,種植後聽其自生,不事耘鋤,每畝數倍內地。」
在一六七九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商館,對人民負擔稅賦之重,有如下的報告:「台灣王之境況甚不安定,不易抵抗滿清人,滿清人也常施恫嚇,國王因其財富漸被消耗,故每日向人民橫徵暴歛,亦不能使軍隊滿意。是以我國不惟受敵人之威脅,亦恐軍隊因缺餉而叛變也」
到了克塽即位後,財政更加困難,稅課加重又加項目。在閩海要紀上曾述說鄭克塽有各種的稅但是惟鄉村茅舍無稅。於是,工官楊賢建議徵之;百姓得知後極為不滿,自毀其居,十去其三。 
東寧王朝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系。因鄭氏籍貫為泉州,追隨者自然多閩南人尤其是泉州人。荷據時期來台的漢人亦多泉漳之人,滿清的禁海令致使流離失所輾轉來台的人也是泉、漳居多。因此形成一個以閩南人為主體的社會。荷據時期的人名、地名等全都以閩南音譯而成,如Zeelandia(荷文意為海中之地)譯為熱蘭遮,Coyett為揆一(最後一任荷駐台長官)、Tyawan為台灣等。
河洛語系分佈在中國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島、廣西諸省。並非該省全部使用河洛語,而是在這幾省中有些地方、地區、城鎮使用之。河洛語原本使用在黃河洛水一帶,是商朝時的官語,商亡後商人南遷至江南各地,所以分佈地區較廣散,成為許多方言島。三千年來河洛話在各地吸收當地的語音,而形成不同音系,如漳州音系、廈門音系、潮汕音系、大田音系等等。近代學者統稱為商漢語。
鄭成功率眾來台所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語系中的泉州音,因此當時台灣之官方語言即是泉州話,後來漸漸吸收部份原住民語、荷蘭語、日語等而成為今日的台灣話。
漢民族移民至台灣精神之寄託是神明信仰,在荷據時期,荷蘭人所傳佈的宗教是基督教,荷人被驅走後,基督教也跟著荷人而走出台灣。但是鄭芝龍是基督教徒,在澳門受洗。鄭成功在日本出生對基督教相當禮遇,曾派出一位西方人羅馬神父李科羅(請參閱p32)為大使,至呂宋,勸西班牙總督入貢。鄭經對基督教卻與其父不同。
漢民族渡海來台,歷經風濤之險,到達之後又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疾病、番害危機四伏。為求精神上的安寧,寄託於神明信仰上。因此有許多神祇為台人所敬拜。
玄天上帝 鄭氏守護神
關帝         忠義表率
城隍   地方守護神
明鄭時期血緣宗族的移植,在孔教、全國性的神祇下,均能融合民性,並無械鬥之事。械鬥是在滿清據台時期,清政府刻意分化下的產物。

 

臉書網友討論
2#
發表於 2012-5-9 00:35:18 | 只看該作者
不錯不錯.,..我喜歡  

版主招募中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4-25 20:59 , Processed in 0.073589 second(s), 19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