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04|回復: 0

從中醫淺談傳統文化的變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8-6 20:32: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常聽人說,和西醫相比,中醫見效慢。最近又見報道說,中醫專家提醒人們注意中藥的毒性問題[1]。針對這些觀點,我想就自己的經歷談一下認識。

首先講一個高中上學時的事情。當時我小臂生了一個“刺瘊”。自己試著把它去掉,沒有成功。相反,日子久了,它越長越大。聽說可以去醫院做個小手術把它除掉,但需要麻醉,而且也挺花錢,所以一直也沒去。後來有一次在街上見有一個擺攤的,寫著治“刺瘊”等。於是就想試一試。結果塗了一點藥,稍等片刻,“刺瘊”一撥拉就下來了。而且整個過程沒有麻醉,一點也不疼。

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作為中國淵源流長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醫在古代是很發達的。典型的比如古籍中記載的華佗、孫思邈等人的事跡。不僅診斷方式(望、聞、問、切)要比當今的分析、化驗簡單易行,而且治療效果真是藥到病除。

那?現代的中醫?什?不行了呢?這裡面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對從古到今對客觀世界、人體科學認識的轉變。在古代科學中,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就一個人來講,五臟六腑之間也是經絡聯繫著的統一體。所以身體內部的失調會通過經絡反映到身體表面的脈象,甚至能夠通過面容、聲音、舉止表現出來。可謂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古人有句話,叫做“醫者易也”。意思就是說,中醫的內涵就象《周易》一樣玄妙。所以精通醫術者,就很容易從一個人的疾病的表現找到它的根源--比如人的五臟陰陽失調。治療起來自然是高屋建瓴,很輕松的事情。與此相比,許多現代中醫只是照著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藥方。而事實上同樣的症狀,在不同人的病因可能相差很大。這種照方抓藥式的辦法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會帶來負作用。

筆者當年在北大讀書時,曾修過一門《周易》的課。可惜講授的教師已經不怎?了解《周易》的精妙之處,只是照本宣科地按著參考書介紹一些皮毛。至於說中醫,上學時課本中也從未提到過經絡之說,只是到了大學才從課外書中了解到這已幾近失落了的國粹,如夢方醒。而且了解到,國外的現代科學已經証實了經絡的存在。而且,針炙等治療方法也開始日漸普及起來。

可見,中醫的斷層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失落的一部分。當然具體來說,中醫的斷層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古代的行醫者恬淡自然、所以能知天命;而很多當代行醫者則追名逐利。此外還有古今中藥種植與採摘方式的變遷,等等。但這些也都是伴隨著整體文化的轉變而產生的。

可喜的是,近年來在氣功修煉的帶動下,人們又在重新思考傳統文化。據報道,全世界為身心健康的打坐煉功者越來越多[2]。這必將帶來人們對中醫等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4 00:12 , Processed in 0.0205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