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38|回復: 0

井田制與西周農業經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8-8 22:51: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在經濟方面,與封建制度相配合的有「井田制」<註1> 。在西周,全國土地均屬周室所有。天子將王畿外的土地分給諸侯作封國,諸侯又分地給卿大夫稱采邑,士則從卿大夫取得食田。但是各級貴族對於自己的土地(從王畿到封土、采邑、食田等),只自留一部分,稱公田,其餘則交給庶民耕種,稱私田。據《孟子.滕文公》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從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其意思是說各級貴族以方里「九百畝」而劃成井字形的田,中間一百畝為公田,四周是私田分給八戶。農家要先合力耕好公田,然後才能回私田勞作,這實際上是一種勞役地租制度。

在西周前期,井田制頗見成效。周人發祥於土壤肥沃的渭水流域,素以精於農耕見稱,立國後農業進一步得到發展。當時不但有銅製農具,有種類眾多的農產品,包括黍、稷、粟、麥、粱、稻、菽、桑、瓜、果等。周人亦注意農耕方法,普遍採用耦耕(二人各持一耜並肩而耕),並懂得以「休耕法」來保持、恢復地力。當時的休耕法是把土地分成三部分,每年保持一部分不耕,以後相互輪替。

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發端於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經夏、商而不斷進步,至西周終於奠定了農業社會的基礎。

<註1>
井田制 西周王朝的廣大國有土地﹐實行井田制的管理方式。《周禮?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孟子?滕文公上》說:「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井田便是在規整的一塊方田之外附有墉垣﹐並有畎?溝?洫?澮等更周密的灌溉系統。諸侯和百官從周王那兒直接得到的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產者﹐只能世襲﹐無權買賣﹐故井田制有兩層用意﹐既是諸侯和百官作為俸祿的等級單位﹐也是課驗勤惰直接耕種者的計算單位。西周後期出現了土地轉讓或買賣﹐井田制瓦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3 22:30 , Processed in 0.02100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