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82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 三國-佈局要有寬廣的眼界──曹操vs何進 ]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9-8-6 20:2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曹操寫過一首詩<薤露行>,形容他所批判的對象為「沐猴而冠帶,知(智)小而謀彊(強)」。講白一點就是,像猴子一般卻硬充人樣,腦子少根筋還妄想幹大事。(沐猴 就是獼猴)。

  曹操所罵的,就是何進。何進是什麼人?為何被罵得這麼慘?何進差勁在哪裡?曹操自己又好在哪裡?

走漏風聲,大事必敗

  且看當時情勢。時為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昏庸的漢靈帝病歿,十四歲的皇子劉辯繼位,由母親何太后臨朝,擔任大將軍的舅舅(何太后的弟弟)何進掌政。

  何進上台,首先要對付的是長期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團。

  當時袁紹頗受何進重用,他建議何進斬草除根,除掉所有的宦官,一了百了。

  可是這個計畫得不到太后的支持,何進的個性優柔寡斷,不敢執行。袁紹見他猶豫不決,又出一個點子,勸何進召外兵入京,給太后施壓,讓她答應。

  何進一聽,這主意不壞。擔任主簿的陳琳聽了急忙勸阻。

  陳琳說:「將軍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權,只要以雷霆萬鈞之勢,當機立斷,發號施令, 必可順天應人,完成大事。如今卻棄權柄不用,尋求外援,屆時大軍群集,強者為王,不但功業難成,反而大亂。」

  陳琳的勸說,何進聽不進去。擔任典軍校尉的曹操,聽說這件事後,搖頭嘆息,私下大發議論說:「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寵信他們,哪會像今天這樣?既要懲治他們,便應除去元凶,而這種事只需一名獄卒便辦得到,何必大動干戈,從外地紛紛召來大軍呢?想一網打盡,一定走漏風聲。大事必敗啊!」

  綜合陳琳和曹操的分析,行動方案有三個前提:

  1.宜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不可拖延。
  2.宜秘密進行:召來外兵,只會打草驚蛇。
  3.宜針對目標:只要除去首惡,縮小打擊面,不必把所有宦官列為誅殺對象。

  曹操主張的,不是鳴金擊鼓、衝鋒陷陣式的兩軍對壘,而是派刺客殺掉為首的太監,讓宦官集團群龍無首,剩下來的嘍囉就好對付了。這種行動類似於宮廷政變,作戰空間狹小,作戰時間緊迫,成敗一瞬間,因此必須保密、迅速。

  相應於以上三項基本準則,反過來說,這次行動不宜喧喧嚷嚷,行動曝光;不宜左顧右盼,前瞻顧後;不宜一網打盡,擴大目標。尤其不宜的是引入外力。

引狼入室,尾大不掉

  引進外力,無異於引狼入室,後患無窮。即使除去宦官,但是去了可怕的宦官,引進更可怕的軍閥,例如董卓,將會帶給國家更大的災難。

  在曹操、陳琳的研判裡,何進和袁紹從一開始的戰略設定便錯誤了。袁紹不該想出引進外力這餿主意,而何進不該答應並執行。

  事情果然如曹操等人所料,董卓的兵馬還沒進京,宦官集團便得到情報了。他們先發制人,假傳太后旨意,宣何進進宮,乘機殺害何進。袁紹見事跡敗露,一不做二不休,率兵進宮,見到宦官格殺勿論,總共死了兩千多名宦官。

  後患真的如陳琳所擔心的來了。董卓進京後,先廢後殺原來的皇帝劉辯,改立後來的獻帝,他當權攬政,變成另一個尾大不掉的勢力。紛紛擾擾的三國故事便這樣展開。

  曹操、陳琳和袁紹、何進差別在哪?主要還不是行動力、決斷力,而在策略規畫的眼光。目光如炬和目光如豆所看的不同,執行結果當然也不同。看事情不能只看一時,要像下棋一樣,想到幾步之後的情勢;事情想正面也要想反面,想想後遺症,能不能負擔得起。如果為了鞏固政權或者奪取政權,不惜結合地方黑金勢力,一時的勝利,只會換來擺脫不掉的包袱。

 

臉書網友討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6-16 04:22 , Processed in 0.101054 second(s), 18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