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ff 發表於 2018-2-14 19:25:04

曾國藩 成功法則:越是困境,越是人生的契機!欲成大事...

(圖片擷取自奮鬥者)
心不定,萬事皆在動,
心若定,萬事皆不懂,
所以說,要想成大事,
首先讓自己的心穩定下來,
一個人只有內省強大,才能掌控大局。
欲成大事,先了心病。
曾國藩閱讀《道德經》,
改變了他為人處世的態度、脾性,
助他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一、越是困境,越是人生的契機曾國藩年少得志,
40來歲就做到五個部的副部長(侍郎)。
後來以書生身份帶兵打仗,
平定太平天國,興辦洋務運動,
成為晚清的中興重臣,
是中國近代史不可缺少、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非常受毛澤東、蔣介石的推崇。
曾國藩少年得志,卻遭官場排擠因為少年得志,早年的曾國藩是一個單線思維、憤世嫉俗、矯激傲岸,
做起事來手段單一、風格強硬、一往無前,
因此處處碰壁...
他剛開始帶兵辦團練(雜牌民兵)時,
完全看不慣官場的老舊腐敗作風,
與官場格格不入,
與綠營軍(國防軍)矛盾重重,差點發生火拚。
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他病了。
那是咸豐七年,
曾國藩在江西瑞州圍剿太平天國的部隊,
但面臨的是
「江西長毛氣焰仍舊囂張,
軍事毫無進展,銀錢陷於困境」的局面;
又有朝中的對手暗放冷箭誣陷;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其父在家鄉去世。
在回家奔喪的途中,望著枯淺的河水,
想起自己滿腔熱血,
一顆忠心為了收復皇上的江山、
捍衛孔孟名教的尊嚴,
卻落得個皇上猜疑、四面碰壁,
幾乎陷於舉國不容的境地。
曾國藩回想這幾年,
除了痛苦,又得到了什麼呢?論官職依舊只是個侍郎,
那些相處較好的同僚們各有升遷,
一些才質庸劣、心地又壞的小人
更是一個個加官進爵、手握重權,
天下的事真是太不公平了。想想自己,他不禁心灰意冷。
我們每個人都遭遇過這樣的處境,
有過這樣的迷惑和憤怒。
這還沒完,曾國藩居喪家中,
咸豐皇帝又開了他兵部侍郎的缺,
命他在籍守制。
次年盛夏,湘勇捷報頻傳,
勝利已現曙光,而他卻像一個棄婦被朝廷冷落。
想向皇上請纓,又怕上頭怪罪其出爾反爾,
思前想後,左右為難。
於是他脾氣越來越壞,病情愈來愈嚴重,
心情愈來愈煩躁,盡做噩夢。
他重讀了《道德經》才發現...有些事,要經歷夠了才能體會!這段時間,他又從頭至尾讀了
《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希望從這些史學名著中
窺測前人處世行事的訣竅,從中獲取借鑒。
但這些前史並沒有給予他解開鬱結的鑰匙,
反而使他更加痛苦不堪:
前人循法度而動成就輝煌,偏偏我曾國藩就不能成功!
在二弟曾國潢的陪同下,
曾國藩來到碧雲觀拜訪醜道長。
醜道長對他說:
「岐黃醫世人之身病,黃老醫世人之心病,
願大爺棄以往處世之道,改行黃老之術,
則心可清、氣可靜,神可守捨、精自內斂,
百病消除、萬愁盡釋。」
並為他開了一紙治其心病的藥方。
這個藥方,正是《道德經》。
曾國藩早已熟背《道德經》,但從未有特別感受。
在醜道長的著力推薦下,他關起門來再次一遍一遍讀《道德經》。
果然,在這樣的狀況下重讀《道德經》,
他覺得字字在心、句句入理,真有大徹大悟之感。
人總是要經歷夠了世事、到了一定時候,
才能真正體悟一些高深的道理。
在此之前,哪怕再熟也難解其中真意。
曾國藩大悟《道德經》,
自此開始了自己以及整個人生的脫胎換骨。

https://fsv.cmoney.tw/cmstatic/cmoneyads/CMoneyAd3218_300_250_2.jpg?_=808921341



二、「上善若水」做人也是一樣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則有七善:
第一「居善地」,
一個人要像水一樣甘居下位,
這是做人的智慧。第二「心善淵」,
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樣深沉淵默有深度;第三「與善仁」,
待人要像水一樣友愛仁善;第四「言善信」,
說話、承諾要像潮水那樣準時而有信;第五「政善治」,
從政要像水一樣保持平衡,
治理、管理要保持一碗水端平;第六「事善能」,
做事要像水一樣發揮最大的效能;第七「動善時」,
行動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
修心修身、做人做事的道理,
全在裡面了。
這七善帶給曾國藩巨大的啟迪。
老子說「善戰者不怒」,
善於打仗的人不會發怒;「善勝敵者不與」,
能夠勝敵的人不會放棄;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善用人的領導
是謙下不爭、以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的。
此後,曾國藩便一改過去鋒芒畢露的作風,
精神狀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他自己說:
「知天之長而吾所曆者短,
則退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
意思是:
上天久長永恆,而我所經歷的只是很短的一瞬,
所以當憂患、不幸、災難到來的時候,
應當隱忍,慢慢的等待這一切結果清晰起來,
而不要盲目衝動、魯莽行事。
他還說:
「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
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意思是:
大地廣大厚重,我所處的僅僅是很小一塊,
所以當遇到榮辱、利益之爭的時候,
退讓而主動處於下勢才是正確的做法,
如此則不受其害、受人愛戴,捨小利而謀大局。
此後,他甚至包容了醜陋的官場此後,曾國藩甚至努力包容
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
設身處地體諒他們的難處,
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
必要時還「啖之以厚利」。
自古至今人的生存環境、
遇到的各色人等都是差不多的,
如何更好地身處其中以圖成功是門大學問,
這也是曾國藩的領悟對於今天的我們之價值。



三、反思過往:「有時候,間接的達到目的更好」曾國藩當時研悟《道德經》,終於懂得這部貌似出世的書,
其實全是談的入世道理,
只不過孔孟是直接的,
老子則主張以迂回的方式去達到目的;
法家崇尚以強制強,
老子則認為「柔勝剛,弱勝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老子參悟天道以明大事全部包含在一句話裡——
「江河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曾國藩想起在長沙與綠營的齟齬鬥法,
與湖南官場的格格不合,
在南昌與兩位同僚的爭強鬥勝,
這一切都是採取儒家直接、法家強權的方式。
結果呢?
表面上勝利了,實則埋下了更大的隱患。
又如參同僚、越俎代庖、包攬干預種種情事,
辦理之時固然痛快乾脆,
卻沒想到鋒芒畢露、剛烈太甚,
傷害了同僚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無形中給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
這些隱患與障礙,如果不是自己親身體驗過,
是無論如何也設想不到的;
它們對事業的損害,
大大超過了一時的風光和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強對強的辦法有時行不通,
迂回、間接、柔弱的方式卻可以達到目的,
能夠戰勝強者且不至於留下隱患,
那麼為什麼不採用呢?
曾國藩少年時就熟記的「大方無隅」
「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等話,
過去一直似懂非懂,這時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這些年來他在官場內部以及與綠營的爭鬥,
其實都是一種有隅之方、有聲之音、有
形之象、似巧實拙,
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這樣的,
它要做到全無形跡之嫌、全無斧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柔弱、柔弱,天下萬事萬物,
歸根結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剛。
能克剛之柔,難道不是更剛嗎?
曾國藩領悟至此時,
曾興奮地在《道德經》扉頁上寫下八個字: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他心中的困惑、胸中的鬱結自此煙消雲散,
整個人完成了涅槃重生。

五、將體悟傳給後代,打破「富不過三代」的詛咒終成大器曾國藩從此之後
他為了讓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更好地發揮才幹,
甚至願意讓出自己的位置;
為了聯絡曠世奇才左宗棠,
他甚至願意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
打敗洪秀全之後,
曾國藩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經營的湘軍,
老子說的「上善若水」「利而不爭」就是這種心態。
憑藉于此,曾國藩成就了一番偉業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
被封為一等毅勇侯,
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
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待遇。同時,也很好地護佑和影響了家族後代。
曾氏滿門,平安度過了表面看似風光
其實殺機四伏的政治險灘。
「富不過三代」是官宦顯貴之家難以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長盛不衰。
這是一個奇跡。
這個奇跡的締造,
讓後人看到了老莊智慧的博大深邃,
堪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間寶典。
曾國藩...
真是值得推崇的人物!(文章來源)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曾國藩 成功法則:越是困境,越是人生的契機!欲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