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55|回復: 0

南北朝政權之興替 -- 北朝政局發展及其特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1 20: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南北朝政權之興替 -- 北朝政局發展及其特點
公元 420 年 -- 公元 589 年


  公元四三九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一百多年分
裂混亂的政治局面,北朝自是開始。早在東晉和五胡各國並存對立的
時期,北魏就已出現,但未被列入「十六國」之內。北魏是由鮮卑族
拓跋部建立的,三三八年,該部首領什翼犍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
爾)建立了代國,後於三七六年被前秦苻堅所滅。淝水戰後,前秦在
北方之統治土崩瓦解,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三七一 -- 四○九)乘
機在三八六年恢復了代國,稱代王,仍都於盛樂。旋改國號為魏,史
稱北魏(公元三八六年 -- 五三四年)。三九五年,後燕派大軍進攻
北魏,拓跋珪大敗之,並乘勝南下,奪得中山、鄴等重鎮,逐漸成為
北方最強大之勢力。天興元年(三九八年)。拓跋珪遷都於平城(今
山西大同),並開始稱帝,是為北魏道武帝(三八六 -- 四○九)。
道武帝死後,子明元帝(四○九 -- 四二三)派大軍進攻南方的宋,
佔領了青州、兗州和豫州的一些地區,把勢力伸張到黃河以南。始光
元年(四二四年),拓跋燾即位,是為太武帝(四二三 -- 四五二)
,他先後向北方其他政權發動進攻。神麚四年(四三一年),夏被北
魏所屬之吐谷渾滅亡。此後,北魏復於太延二年(四三六年)滅亡北
燕,於太延五年(四三九年)滅亡北涼。北方長期分裂割據之局面至
是結束,而復歸於統一。

  北魏在孝文帝期間(四七一 -- 四九九年),曾在政治、經濟、
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行了改革。孝文帝首先從吏治著手,整飭紀綱,嚴
明賞罰,如頒行俸祿制,「祿行之後,贓滿一匹者死」,他曾「遣使
者巡行天下,糾守宰之不法,坐贓死者四十餘人」。在經濟方面,孝
文帝於太和九年(四八五年)頒布了均田令,規定男子十五歲以上受
露田(未種樹的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女受露田二十畝,分露
田時加倍或加兩倍授給,以備休耕,年滿七十還官。奴婢受田方法與
普通農夫一樣。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的荒地大量地得到開墾,農業
生產恢復與發展,耕作技術也大有提高。此外,孝文帝又推行了漢化
改革,把首都由平城南遷至洛陽(詳見下述),使其統治時期成了北
魏的一個盛世。

  孝文帝死後,北魏逐漸走向衰落,並發生了空前的內亂,其中影
響較大的是「六鎮之變」。原來在道武帝時,為了抵禦柔然之患、屏
蔽首都平城,曾於北方邊境設置六個兵鎮,派重兵長期屯戌。這六鎮
是︰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南),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武川
(今內蒙古武川西),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今河
北尚義縣西),懷荒(今河北張北縣)。六鎮之鎮將都是鮮卑貴族,
官兵也多係鮮卑人或胡化之漢人。最初北魏對其頗為重視,六鎮長官
升遷較快。但自都城南遷之後,中央待之漸薄,引起六鎮官兵對遷都
、漢化改革乃至北魏皇朝之強烈不滿。正光四年(五二三年),柔然
入寇懷荒鎮,鎮民以請糧不遂,殺掉鎮將于景而反。既而沃野鎮民匈
奴人破六韓拔陵(? -- 五二五)也殺了鎮將,得到附近地區之廣泛
響應。一時間六鎮皆捲入反魏的變亂之中,六鎮變亂雖然在孝昌元年
(五二五年)被鎮壓下去,但關隴、河北等地反魏鬥爭又繼續了一段
時間。

  在各地變亂的打擊之下,北魏統治岌岌可危,其內部又發生了一
系列的政變。當六鎮之變發生時,孝明帝(五一五 -- 五二八)與胡
太后正在爭奪權力,武泰元年(五二八年),帝被害,羯人爾朱榮(
四九三 -- 五三○)乃挾持他所立的孝莊帝(五二八 -- 五三○)入
京,溺死胡太后,圍殺北魏王公百官兩千多人。朝政遂完全被爾朱榮
所操縱。永安三年(五三○年),孝莊帝殺爾朱榮。接著,榮之從子
爾朱兆殺孝莊帝,改立節閔帝(五三一 -- 五三二)。後來,爾朱榮
部將高歡(四九六 -- 五四七)又消滅爾朱氏,入洛陽,廢節閔帝,
另立孝武帝(五三二 -- 五三五)。

  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他在打垮爾朱兆之後,被授為大丞相,獨
攬朝廷大權。但孝武帝不甘受其控制,於永熙三年(五三四年)逃出
洛陽,投奔鎮守關中的將領鮮卑人宇文泰(五○七 -- 五五六)。是
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公元五三
四年 -- 五五○年);次年,宇文泰則殺了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帝
(文帝),都於長安,史稱西魏(公元五三五年 -- 五五七年)。一
統北方的北魏就這樣分成東魏、西魏二國。不過,它們的壽命也都不
長,很快就分別為北齊、北周所取代。

  東魏在高歡死後,大權落在他兒子高洋(五二九 -- 五五九)的
手裡。孝靜帝武定八年(五五○年),高洋廢帝自立,改國號為齊,
是為齊文宣帝(五五○ -- 五五九)。歷史上把他所建的齊國稱為北
齊(公元五五○年 -- 五七七年)。北齊據有黃河下游的中原地區,
人口頗眾,農業、手工業原來比較發達。但北齊皇帝暴虐奢侈,官吏
貪污橫行,政治黑暗腐敗,「賦歛日重,徭役日煩,人力既殫,帑藏
空竭」,故國勢日益衰落。

  與此同時,西魏在宇文泰執政下,進行了政治、經濟、軍事的改
革,整頓吏治,實行均田制,減輕賦役,獎勵生產,推行府兵制,使
國勢日益強盛。公元五五六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覺於次年篡代西
魏而自立,改國號周,是為周孝閔帝(五五七)歷史上稱之為北周(
公元五五七年 -- 五八一年)。北周繼承了西魏強盛的基業,在周武
帝治政期間(五六○ -- 五七八)又實行多方面的改革,如開河渠、
闢農田,下令釋放奴婢,禁斷佛、道二教,沒收寺院土地財產,令僧
人及道士數百萬人還俗為民戶,以增強勞力和兵力。在北齊衰落、北
周強盛的情勢之下,周武帝乃於建德五年(五七六年)發兵進攻北齊
。次年,武帝親自率兵東向,攻入齊都鄴城,消滅了北齊王朝。這樣
北方又在北周的統治之下歸於統一。

  武帝攻滅北齊後,又派大軍進攻南方的陳朝,取得了長江以北的
全部土地。這時北周的疆域已經大大超過了與之對立的陳朝,國力十
分強盛,為後來隋朝之統一奠定了基礎。至靜帝大定元年(五八一年
),外戚漢人楊堅(五四一 -- 六○四)篡周而建立隋朝,北朝至此
結束。

  從北朝政治發展的情況來看,也呈現重臣悍將專政的局勢,而且
後來還一分為二,使北方由統一而再度走向分裂。和南朝係漢人政權
不同,北朝則由鮮卑族或鮮卑化的漢人所統治,不過當時北方經濟、
文化的發展並不因此而受多大影響,特別是從北魏孝文帝以至西魏、
北周,多方進行了改革,使北方經濟逐漸復甦,而它們所創的一些制
度也被後來的隋朝所承繼。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7-18 03:28 , Processed in 0.0202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