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509|回復: 0

唐朝後期之衰亂 -- 牛李黨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1 20: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唐朝後期之衰亂 -- 牛李黨爭
公元 705 年 -- 公元 907 年


  自憲宗至宣宗的四十餘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七八七 --
八五○)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七七九 -- 八四七)、李宗
閔(? -- 八四六)為首的寒族官僚兩大集團,他們各自結黨,相互
傾軋,為禍甚烈。史稱「朋黨之爭」或「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形成之原因和背景大致如下︰
  
   (1)朝官裡,進士世族出身有別︰唐繼隋後,廢九品官人法,
     以科舉取士,為庶族的仕進開闢坦途。然世族出身之官僚
     勢力仍不容忽視,他們往往歧視進士出身的庶族官吏。二
     者之間的矛盾,是為唐代黨爭之主要根源。如李德裕「常
     嫉進士」,「蓋惡其祖尚浮華,不根藝實」,認為「朝廷
     顯官,須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習舉業,自熟朝廷間
     事,臺閣儀範,班行準則,不教而自成。寒士縱有出人之
     才,登第之後,始得一班一級,固不能熟習也」。而牛黨
     之首領牛僧孺、李宗閔及楊嗣復都是進士出身,主張選用
     官吏應以詞彩居先,其黨人經常「為舉選人馳走取科第,
     占員闕」。
  
   (2)政見上,對待藩鎮邊族不同︰唐代中期以後,藩鎮長期割
     讓,邊族經常寇擾,對此是討伐、抗拒,抑或姑息、退讓
     ,廷臣之政見大相歧異。例如李黨對藩鎮和吐蕃等外族採
     取強硬政策,力主削藩、接納吐蕃降將。而牛黨則主張對
     藩鎮平和遷就,並將吐蕃降將送還其國。這些政見上的分
     歧往往也成為兩派互相公訐之口實。

   (3)後臺中,援結宦官派系各異︰在唐代中葉以後的朝廷政治
     鬥爭中,宦官之專權佔據首要之地位。故牛、李兩派廷臣
     在朋黨之爭中,往往交結當權宦官為後臺,以排除異己。
     但宦官中也分派系,而各派鬥爭之結果往往影響到外朝黨
     爭之勝負。故宦禍與黨爭互相推波助瀾,使朝野內外一片
     烏煙瘴氣。

  茲將唐代牛李黨爭之大致經過加以歸納︰

  (一)憲宗時牛李交惡︰元和間,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七五八 -
             - 八一四)為相,主張對藩鎮用兵,在
             一年多內撤換了三十六個藩鎮。元和三
             年(八○八年),庶族出身的進士牛僧
             孺、李宗閔等應試策,反對對藩鎮過份
             強硬,「條指失政,其言骾訐、不避宰
             相」,李吉甫怒,遂加排斥。是為牛李
             二黨交惡之緣起。

  (二)穆宗時牛李相爭︰長慶元年(八二一年),李德裕任翰林
             學士,因惡中書舍人李宗閔曾譏其父吉
             甫,乃借貢舉事傾之,指責牛、李等藉
             科舉營私舞弊,所錄者皆其私人,穆宗
             遂貶李宗閔為劍州(治所在普安,今四
             川劍閣)刺史,連帶被貶者共十餘人。
             自此牛、李遂正式各分朋黨,相互傾軋
             。不久,牛僧孺作了宰相。李德裕被出
             為浙西觀察使,八年不一遷,牛、李之
             憾益深。

  (三)文宗時牛黨得勢︰大和三年(八二九年)李德裕被重徵入
             朝,將大用。然李宗閔旋因宦官之助而
             拜相,出李德裕為義成節度使(治滑州
             ,今河南汲縣東)。次年,宗閔又引僧
             孺為相,二人合排李黨。至大和七年(
             八三三年),李德裕入朝拜相,出李宗
             閔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梁州,今陝西
             漢中),但此年宗閔復入為相,李德裕
             再被出為鎮海軍節度使。

  (四)武宗時李黨當權︰武宗登基不久,即召李德裕為相。李黨
             勢力在武宗一朝極為興盛,他們多利用
             職權對牛黨施加報復,牛僧孺、李宗閔
             等被一貶再貶,僧孺為循州(治歸善,
             今廣東惠州東)長史,宗閔長流封州(
             治今廣東封川)。

  (五)宣宗時牛李爭息︰宣宗即位後,以牛黨中人為相,罷免李
             德裕。不久李宗閔、牛僧孺先後死去。
             李德裕於大中二年(八四八年)被貶為
             崖州(治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過兩
             年也死於任所。於是朋黨之爭漸平。

  牛李黨爭對唐朝之政治造成了惡劣的影響,蓋牛李兩黨之傾軋雖
有政見歧異,但主要是意氣之爭。他們為一己之私利,置大局於不顧
,使政務隨人事浮沈而興廢,朝中之士難於置身其外,非附李則順牛
,朝廷遂乏剛直之臣。如文宗時,每逢議政,雙方總是爭吵不休,連
文宗都慨嘆曰︰「去河北賊(指藩鎮)非難,去此朋黨實難」。而且
這一黨爭歷憲、穆、敬、文、武、宣數朝,達四十來年,此起彼伏,
雙方又多勾結宦官以為援,使政局動盪,朝政日非。唐中葉以後,朝
廷外有藩鎮跋扈、邊族侵擾,內有宦官之禍和朋黨相爭,遂加速其走
向覆亡。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2 03:18 , Processed in 0.0209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