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899|回復: 0

南北朝政權之興替 -- 南朝政權更迭及其特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1 20:19: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南北朝政權之興替 -- 南朝政權更迭及其特點
公元 420 年 -- 公元 589 年


  南朝從劉裕篡晉開始。劉裕是東晉的大將,他繼敗桓玄、迎安帝
之後,又出兵北伐、攻滅南燕(四一○年),鎮壓盧循變亂(四一一
年),二度北伐、消滅後秦(四一七年)。這時的劉裕已是位極人臣
、權侔人主了。義熙十四年(四一八年),劉裕酖殺了晉安帝,另立
琅邪王司馬德文為帝,即晉恭帝,裕自己也進爵為宋王。元熙二年(
四二○年),劉裕又進一步逼令恭帝禪位,自己當上皇帝,改國號為
宋(公元四二○年 -- 四七九年)是為宋武帝(四二○ -- 四二二)
,仍然定都於建康。歷史上往往又稱之為劉宋或南朝宋。宋初因奪得
青、兗二州,又西至關中,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土地,所以其疆域在
東晉、南朝時期是最大的。
  
  劉裕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稱帝前後進行了一番政治和經濟之
改革,如抑制豪強、禁止濫徵捐稅、禁止徵發老幼服役,招徠流亡以
事生產等等。至其子文帝(四二四 -- 四五三)元嘉年間,又幾次下
令督課農桑,獎勵開墾荒地,調整租稅,使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故有
「元嘉之治」的美名。宋文帝不僅注意改革內政,而且頗有恢復中原
之志,屢次興師北伐。元嘉七年(四三○年)春,遣左將軍劉彥之(
? -- 四三三)等統十萬兵北進,時北魏兵先行撤退,故宋軍不戰而
取河南之地。但等到是年冬,魏軍渡河而南,宋軍迎戰不利,損失甚
重,河南之地復失。元嘉二十七年(四五○年)秋,宋軍又分兩路北
進攻魏,魏太武帝親率大軍以對,宋軍不敵,北魏軍乃南下而抵瓜步
(今江蘇六合東南之瓜埠),與建康僅隔一江,時魏太武帝揚言欲渡
江,宋「都下震懼,咸荷擔而立,......內外戒嚴,沿江六七百里,
舳艫相接」。後來因北魏準備不足、後方不穩,宋又使人至魏軍犒賞
士兵,魏太武帝乃「自瓜步退歸,俘廣陵居人萬餘家以北,徐、豫、
青、冀、二兗六州殺掠不可勝算,所過州郡,赤地無餘」。

  經過瓜步之役,南北力量對比出現了有利北方的變化,自此北強
南弱之局勢逐漸告成。同時,江淮一帶經過戰禍,邑里蕭條,版籍大
壞,府藏武庫為之空虛,劉宋遂亦走向衰亡。元嘉三十年(四五三年
),文帝被其長子所弒,此後皇室內部連年發生奪權之內戰,二十多
年間換了六個皇帝。在內戰的過程中,宋朝大權漸入中領將軍蕭道成
之手,最後終於被其所取代。
  
  齊之開國君主蕭道成(四二七 -- 四八二)原被宋明帝任命為右
衛將軍,後因平亂有功而任中領軍、南兗州刺史,留守建康。時後廢
帝因昏庸無道,遂被蕭道成所殺,蕭另立十一歲的順帝即位,並操縱
了朝廷軍政大權。昇明三年(四七九年),蕭道成逼順帝「禪位」,
自己當上皇帝,改國號為齊,是為齊高帝(四七九 -- 四八二)。歷
史上又把蕭道成所建之王朝稱為南齊或蕭齊(公元四七九年 -- 五○
二年)。高帝在位四年,革除了宋朝末期的一些弊病,提倡節儉,對
民間租稅,收得輕些。他死後,子武帝繼之,執政期間能內修政治,
外和北魏,使社會比較安定,故史稱「永明之治」。但武帝本人生活
則頗為奢侈,後宮多至萬人。

  齊武帝死後,南齊統治集團內部又連續發生奪戰之爭,宗室相互
殘殺,前後九年間竟更換了五個皇帝。在內戰的影響下,蕭齊政權非
常衰頹,北魏乃乘隙南侵,奪去漢水以北的南陽和淮河以南的壽陽地
區。中興元年(五○一年),雍州刺史蕭衍(四六四 -- 五四九)帶
兵攻入建康。次年,衍遂滅南齊而建梁朝。

  蕭衍在齊末時,任輔國將軍、雍州刺史。齊明帝死,子寶卷立。
蕭衍乃於中興元年(五○一年)起兵剋建康,殺寶卷及其妻,另立寶
卷弟寶融,是為和帝。於是衍自為相國、揚州牧,封十郡,為梁王,
旋於中興二年(五○二年)逼和帝草禪位之詔,自登帝位,改國號為
梁(公元五○二年 -- 五五七年),建元天監,是為梁武帝(五○二
-- 五四九)。梁朝總共存在了五十六年,而梁武帝一人就佔去了四
十八年之久。南朝的開國君主,一般只當了兩三年皇帝就死了,只有
梁武帝為時最長。他看到宋、齊等朝因宗室、重臣內亂造成的危害,
所以力圖協調諸方關係,以避免內戰。歷史上往往把梁武帝前期的興
盛之世稱為「天監之治」。

  梁武帝時期,梁與北魏之間的戰爭時有發生,互有勝負。天監二
年(五○三年),魏出兵攻梁,使梁地大削。四年(五○五年),梁
大舉伐魏,初戰不利,魏軍乘勢圍攻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六年
(五○七年)初,梁大破魏軍於鍾離,魏軍死傷十餘萬,被俘五萬。
此乃南北朝交兵以來,南朝前所未有的大捷。北魏六鎮之變後,魏揚
州刺史曾於普通七年(五二六年)降梁,梁軍收復壽陽等城。中大通
元年(五二九年)梁派兵護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顥入洛爭帝,但不久
即戰敗而退回。

  梁武帝末年,大肆崇信佛教,到處廣建佛寺,時僅建康一地即有
佛寺五百餘所、僧尼十餘萬眾。武帝本人曾四度捨身於同泰寺,每次
都要臣下用上億的錢贖回來。同時,梁朝的政治也就日趨腐敗。本來
當時北魏分裂成東、西魏,是梁朝北上恢復的大好時機,但武帝不思
積極進取,卻始終想藉北朝之降將以行事,結果終於造成侯景之亂。
太清元年(五四七年),東魏大將侯景(? -- 五五二)以所據之河
南地降梁,不久即進駐梁的壽陽。次年,侯景起兵反梁,渡江進攻建
康。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破皇帝所居之臺城,繁華的建康被焚掠一
空,梁武帝受囚困餓死,子簡文帝(五四九 -- 五五一)成了侯景手
中的傀儡。隨後,侯景橫行江南,沿長江攻取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
)、江州(今江西九江)、郢州(今湖北武昌)等地,但在荊州(今
湖北江陵)被武帝另一子蕭繹(五○八 -- 五五四)所敗,遂退回建
康自立為帝。大寶二年(五五一年),蕭繹派王僧辯(? -- 五五五
)和陳霸先(五○三 -- 五五九)率軍東下,侯景戰敗而逃,被部下
所殺。不久,蕭繹就在江陵自立為帝,是為梁元帝(五五二 -- 五五
四)。

  侯景之亂後,梁朝宗室為爭奪帝位而互相攻殺,北方的西魏乘機
於承聖三年(五五四年)出兵奪取了長江中游的土地,攻下江陵,殺
死梁元帝,改立其侄當傀儡。在建康的王僧辯、陳霸先則另立元帝的
小兒子。太平二年(五五七年),陳霸先殺王僧辯,旋廢梁而自立,
建立陳朝(西元五五七 -- 五八九年),是為陳武帝(五五七 -- 五
五九)。
 
  陳朝建立後,統治範圍只限於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區。「南朝之
地惟晉末宋初最大,至陳則極小矣」。陳武帝死後,政治局勢一直不
很穩定。至陳後主(五八二 -- 五八九)時,荒淫奢侈,政治黑暗腐
朽,終於禎明三年(五八九年)被隋朝所滅。

  綜觀南朝,前後不過一百七十年,就換了四個朝代,它們不僅短
暫,而且均偏安一隅,談不上甚麼太平盛世。所謂「元嘉之治」、「
永明之治」、「天監之治」,純乃套用歷史上一些朝代的治世而言之
。實際上南朝諸代係東晉政治之繼續,朝政一般均由當朝之悍將所掌
握,出現武人專政、軍人篡權的反覆循環局面。宋、齊、梁、陳四朝
的開國君主本身就是以武人而篡代,而在每一朝代中又出現許多次變
亂,如劉宋不過六十年,其變亂即有彭城之變、太子劭之變、南郡王
義宣之變、竟陵王誕之變、海陵王休茂之變、晉安王子勛之變、桂陽
王休範之變、建平王景素之變以及沈攸之之變等。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2 04:50 , Processed in 0.0191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