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81|回復: 0

三國鼎立之形成 -- 軍閥混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8 16:16: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三國鼎立之形成 -- 軍閥混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公元 220 年 -- 公元 280 年


    東漢末自黃巾暴動後,諸州牧郡守紛紛割據稱雄,逐鹿天下。原
來漢室大一統之局面,被地方軍閥割據混戰的形勢所取代,漢朝末代
皇帝獻帝成了被挾制的傀儡,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歷史上因強大的中
央集權王朝之衰亡,而引致全國四分五裂的一幕就此揭開。

    在當時各地的割據勢力中,以北方的袁紹、曹操這兩股最具影響
。袁紹(? -- 二零二),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出身於四代三公的豪門世家,初為司隸校尉。廢帝時帶兵入宮盡誅
宦官,後又號召各地起兵攻伐董卓(? -- 一九二),並據有冀、青
、并三州,成為北方最為強大的軍閥。

    曹操(一五五 -- 二二零),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
人。他父親曹嵩是桓帝時大宦官曹騰之養子。操年輕時舉孝廉為郎,
後任雒陽北部尉,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令,曾領兵征伐過黃巾。
董卓入京後,他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五千,參與討董
。初平三年(一九二年),曹操在青州誘降黃巾餘部三十多萬,收編
為自己的主要隊伍,號為「青州兵」。建安元年(一九六年),操以
兗州牧而迎漢獻帝,都於許,「奉天子以令不臣」。同時,他打敗袁
術(? -- 一九九),把勢力擴展到豫州。當時曹操僅佔有兗、豫二
州,實力遜於袁紹,不過操在許縣等地實行屯田,廣泛招攬各方面的
人材,又具有一個比較優越的條件,即奉獻帝於許都,因此成了可與
袁紹相抗衡的唯一勢力。在這一方面,曹操實在是繼春秋霸主之後,
中國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著名典型。

    由於袁、曹二人均想獨霸天下,故雙方難免一戰。而袁紹開始自
然居於主動,他在破公孫瓚之後,即挑選「精兵十萬、騎萬匹,欲以
攻許」。建安五年(二零零年),袁軍大舉南下。八月,接近官渡(
今河南中牟北),曹操也立營相抗。時袁紹兵多糧足,但他剛愎自用
,其軍糧屯於烏巢(在官渡東北面)卻無重兵把守。曹操雖力寡糧絀
,後方不穩,卻當機立斷,採用各個擊破和偷襲糧屯的戰術,親率兵
五千夜襲烏巢,燒毀了袁軍的全部軍糧,於是袁紹軍心大亂,曹軍乘
勢出擊,大破袁軍,殲敵八萬。袁紹和他的兒子袁譚只帶了八百騎兵
逃回河北。

    官渡之戰使袁紹軍隊主力被全殲,決定了北方最大割據勢力袁氏
覆滅的命運。官渡之戰也是曹氏割據勢力存亡之關鍵,通過戰爭,曹
操消滅了勁敵,保存了自己,奠定了他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後
兩年,袁紹憂憤而亡。不久,袁氏集團發生內訌,其子袁譚、袁尚各
據一方、互相攻打。曹操乃利用其矛盾,相繼佔領青、冀、幽、并四
州。建安九年(二零四年),曹操攻下袁氏的老巢鄴(今河北磁縣南
)。建安十二年(二零七年),曹操率兵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
,打敗了與袁氏殘餘勢力相勾結的烏桓,使北方大部分地區獲得了統
一,長期陷入軍閥混戰狀態的中原地區終於得到相對的安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3 09:30 , Processed in 0.0207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