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136|回復: 0

東周之紛爭 -- 春秋五霸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9-18 16:25: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東周之紛爭 -- 春秋五霸
公元前 770 年 -- 前 221 年


  到了春秋中期,從齊桓公登位(前六八五年)算起,才進入重要
的爭霸時代,出現了所謂『春秋五霸』。

  一、齊桓公尊王攘夷:在五霸之中,齊桓公(前六八五年 -- 前
    六四三年執政)稱霸最早。他任用管仲(? -- 前六四五年
    )為卿,推行政治、軍事、經濟之改革,首倡『尊王攘夷』
    ,遂使地瀕東海的齊成為泱泱大國。齊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
    燕,平定狄亂以存邢、衛,解王室之禍而定周襄王之位。特
    別是公元前六五六年,齊桓公率魯、宋等八國軍隊,征伐南
    方之『楚蠻』,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迫楚訂盟,阻其
    北進,奠下了霸主的地位。公元前六五一年,齊桓公大會諸
    侯於葵丘(今河南蘭考),與會者有魯、宋、鄭、衛、許、
    曹等,周天子也派人前往。總計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
    諸侯凡二十六次。管仲對齊桓公霸業貢獻良多,孔子尤其對
    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稱讚不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論語.憲問》

  二、宋襄公圖霸落空:桓公死後,諸子爭立,齊國漸衰,楚國覬
    覦中原。宋襄公(前六五零年 -- 前六三七年執政)會合幾
    個小國,想自充霸主。但公元前六三九年會盟於盂(今河南
    睢縣西北)時,襄公竟一度為楚所拘。公元前六三八年,宋
    與楚戰於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時楚兵強大,但襄公與
    之作戰時卻大講『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才攻擊之,結
    果宋師大敗,襄公受傷,次年因重傷而卒。

  三、晉文公繼起稱霸:齊桓公之後,中原沒有真正的霸主,真至
    晉文公(前六三六年 -- 前六二八執政)時才重舉『尊王攘
    夷』之旗幟。文公早年飽經憂患,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即位
    後乃任用狐偃、趙衰等賢良,整頓內政,發展軍事,使國力
    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時,周室發生內亂,襄王蒙難出奔於鄭
    。趙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
    晉之資也』,文公乃於公元前六三五年獨力勤王,匡扶周室
    ,迎襄王復位,於是晉之聲名大噪。公元前六三二年,晉文
    公領齊、宋、秦之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大敗楚軍,
    歸途中大會諸侯於踐上(今河南鄭州北),天子遣人命其為
    『伯』(霸)。後來,晉文公又會諸侯於河陽(今河南孟縣
    西),周襄王亦被召與會。晉文公因戰勝楚國而稱霸於諸侯
    文公死後,晉國之霸業猶維持百年之久。

  四、秦穆公稱雄西戎:秦僻處西陲,周初為附庸小國,春秋初年
    因秦襄公助平王東遷才被封為諸侯,並承平王賜給岐山以西
    之地,後定都於雍(今陝西鳳翔南)。到了秦穆公(前六五
    九年 -- 前六二一年執政)時,國勢逐漸強大起來。秦穆公
    善於任用賢能,他以客卿百里奚、蹇叔為左右相,授以國政
    ,立意改革,並屢欲東窺中原,參與爭霸。秦穆公曾助晉文
    公回國登位,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前六二七年,晉文公剛死
    不久,秦穆公即乘晉喪而派兵偷襲鄭國,後因鄭有備而退回
    ,但行經殽山(今河南洛寧)地區時,被晉襄公設下的伏兵
    狙擊,結果秦師全軍覆沒,三帥都被晉軍所俘。前六二五年
    ,秦再伐晉,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秦又敗北。過了一
    年,秦穆公復揮兵東向,渡過黃河後即將渡船全部燒掉,以
    示和晉決一死戰之心,結果打敗了晉軍。秦國對晉作戰雖取
    得過勝利,但晉畢竟是實力雄厚的大國,秦之國力一時難敵
    ,其東進之路仍被晉國所阻擋。於是秦穆公便轉而向西發展
    ,致力於攻伐周圍的戎人,結果終於『益國十二,開地千里
    ,遂霸西戎』,周天子聞訊也遣使送金鼓以賀。

  五、楚莊王問鼎中原:楚國位於江、漢流域,向被目為南方之蠻
    夷。其先熊繹在西周初曾被成王封為子爵,但楚國對周室時
    服時叛,不受封建之約束。春秋初年,王權衰微,楚君熊通
    索性於前七四零年自立為王(即楚武王),欲與天子分庭抗
    禮、較一長短。不久其子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國勢進一步強大起來。春秋初期,強楚實乃中原諸國之心
    腹大患,而霸政之『尊王攘夷』也往往以抑楚為其主要目標
    。

    楚早就有窺伺中原之志,故長期以來,一方面併吞周圍小國
    一方面不斷向北推進。但它先在齊桓公時被阻於召陵,繼而
    在晉文公時戰敗於城濮,使北進圖謀一再受挫。晉文公死後
    ,楚又重新投入逐鹿,特別是到了楚莊王的時候(前六一三
    年 -- 前五九一執政),其勢更加囂張。前六零六年,楚莊
    王伐陸渾之戎(在雒邑西南),竟觀兵於周郊,飲馬黃河,
    派人向周天子問九鼎之輕重,故楚國代周之野心昭然若揭。
    前五九八年,楚破陳國之都。次年,又興兵圍鄭,迫鄭降,
    晉聞訊派兵救鄭。晉、楚兩軍於前五九七年大戰於邲(今河
    南鄭州北),時晉國將帥不和、政令不一,故晉軍被楚所敗
    。此後,陳、蔡、許、鄭俱從楚。前五九四年,楚軍又圍宋
    ,宋人告急於晉,晉不能救,宋只好與楚言和。這時中原各
    國除晉、齊、魯等外,全部尊楚莊王為霸主。

  邲之戰後,楚莊王雖稱霸於一時,然晉國猶不可忽視。此後一段
時間,晉、楚雙方勢均力敵,難分勝負,結果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
方之。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國執向戌倡議弭兵,他奔走拉攏晉國執政
趙武和楚國令尹子木,使晉、楚、宋、魯、鄭、衛、陳、蔡、曹、許
、齊、秦、邾、滕等十四國在宋國召開弭兵大會。結果由前述十國簽
訂盟約,規定除齊、秦等大國外,小國須既朝晉又朝楚,向兩國同樣
貢獻,承認兩國為共同霸主。於是霸權乃由晉、楚二強平分。史稱『
向戌弭兵』。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2 06:34 , Processed in 0.0209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