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38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享] 看歷史,鍛鍊思辨能力,可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1 19:24:36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為什麼要學歷史?我們從小念的歷史和古人學的歷史,有什麼不同?

現代史學,重視的是政治、經濟、學術、文化、制度等等,但是中國傳統史學只重視一件事,那就是人。傳統史書一打開,看到的就是本紀、世家、列傳,寫的全都是人。對古人來說,歷史的功用是藉由一個個的人事案例來磨練智慧,而這是不管哪一個世代,不管是誰,都需要的能力。

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在研究人,累積了上從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大量的人事資料,因為中國人認為,所有事情的關鍵在於人,制度對了,方法對了,只要人不一樣,結果可能天差地遠,這就是中國史學獨特的觀點。

所有教育的目的,都在於培養人才。歷史教育要培養的,是眼光不局限於當代的人才。有些事情當下看不清楚,多年以後才明白事件的意義,甚至你一生過完都未必能理解,要到子孫那一代,才會知道它的意義。

因此,學歷史的兩個大功用,第一是啟發智慧,第二是了解人性。社會是人的組成,想成功,就必須了解人性。而了解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藉由人事案例,這也是中國史學價值之所在。

學歷史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出眼光長遠的人才,幫助我們思索今天的舉動對未來的影響,我們才能知道今天到底該不該做這件事情。

鍛鍊思辨能力4個步驟:關鍵時刻,你會做什麼決定?

我最常對學生說的話就是,「相信我,你絕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碰到這個問題的人。」過去有無數人跟你碰到一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不看看這些人怎麼面對這些問題?他們怎麼解決?是成功還是失敗?

我把如何透過學習歷史,培養思辨能力,分成了4個步驟:

步驟1:設身處地

碰到事情的時候先想,「如果我是那個人,在這一刻,我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讀過無數的案例之後,進展到下一個層次,就是在碰到問題的時候想,「如果是我讀過的那些人,他們在這時候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如果是秦始皇會做出什麼決定?唐太宗會做出什麼決定?孔子又會做出什麼決定?那麼在決策時,你就有無數的智慧寶庫任你使用。

步驟2:揣摩通透

碰到一件事,不是看一次就能明白。很多學生問我,為什麼他自己讀《史記》,不能得到和老師一樣的結論。我跟他們說,我跟你們講過的每一篇史料,我起碼讀過五、六十遍以上。

「通」和「透」不同,「通」是這個道理你覺得你想清楚了,「透」是你有一天突然拍桌大喊「原來如此!」那就是透。碰到事情,必須想到透的地步。

步驟3:體貼入微

人世間不是只有理,還講情。「情」主導了大部分的決定,是最值得重視、也最麻煩的東西。

以前有本武俠小說裡有這樣的情節:一對俠客夫婦在江上被敵人追殺,眼看敵人的船快追上他們,妻子決定跳入江中,減輕船的重量,讓丈夫逃生。就在她下定決心要跳下去的那一刻,丈夫居然把她推下船。一瞬間,妻子對丈夫的心情,就從極端的愛變成極端的恨。我們用理智來想,自己跳下去或被推下去,結果不都是一樣嗎?但是就情來說,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要真正了解歷史,就必須體貼人情。

步驟4:洞見表裡

中國人看事情認為事情必有陰陽、表裡、正反兩面。看事情不但要看表,還要看裡,要看他沒有說出來的那一面到底是什麼,到這個地步你才真正明白什麼是人,什麼是事。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道貫的意思就是人性。我教歷史會不斷發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要你蓋上書,仔細去想,在這一刻你會怎麼做,你才知道千古以來的人性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就像人性多貪,如果你遇到一個不貪的人,通常是因為那個東西他不想要,他想要別的,只是貪的東西不一樣。

明白了人性之後,你還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這個時代的環境就是「時」,趨勢就是「勢」,任何人都不可能和時勢作對。你要明白時代會往哪個方向推演,這是學歷史最重要的事情。我最常問學生,我們到底活在什麼樣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的特色是什麼,你才會明白這個時代做什麼容易失敗,做什麼容易成功。

秦始皇的成功之道:用理智壓抑感情,有道理就做

開課的第一個主題人物,為什麼挑秦始皇?
要從歷史談思辨,題材最好有3個條件:1.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2.最好是有爭議性,有爭議才能思辨;3.這個人物在他所處的時代,必須是有能力做決定的那個人。秦始皇符合每一個條件,而我想談他的一個中心命題是:如果為了成功不擇手段,最後會帶來什麼結果?

我們這個時代有很多人都想成功,不但要成,而且要速成,要他花十年工夫,他做不到。喜歡速成的人,就容易走捷徑。秦始皇是一個認為用欺騙和殺戮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人,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結果?

不過,他的前半生也有值得參考的地方,那就是,人要成功,必先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簡單來說,感情是我喜歡做什麼,我不喜歡做什麼;理智是,我能做什麼和我不能做什麼。

出生在敵國趙國邯鄲的秦始皇,從小備受欺凌。13歲回秦國,22歲才即位,政權卻掌握在權臣呂不韋和母親的情夫嫪毐(音ㄌㄠˋㄞˇ)手中。母親和嫪毐生了兩個小孩,嫪毐不希望秦始皇活著;秦朝也屢見權臣殺幼主的例子,能活到即位,可見秦始皇多會隱忍。即位後,他不僅滅了趙國,還重遊邯鄲,殺掉小時候欺負過他和母親的人。當時他即位已19年,但是欺負過他的人,他絕對不忘。

秦始皇後來流放了自己的母親,朝廷大臣都勸他這有違孝道,不合人倫。他在宮廷上放了巨大的鼎,裝滿沸騰的油,凡是勸誡他這件事的人,就丟到油鼎裡去。當時,齊國人茅焦有事晉見秦王,官員好心提醒他別談太后的事,結果他一見秦王開口就說,我今天來跟你談太后的事情。秦王說,先生沒看到宮殿前的油鼎和死人嗎?茅焦說,看到了,你先聽我把話講完,再把我丟進去也不遲。

茅焦說,大王眼前最重要的事是統一天下。你做這樣的事,讓諸侯知道了,都會對你生出反感,原本可以投降的人可能不投降,原本可以談和的人可能會抵抗到底,你統一天下的事業,會生出多大阻力?秦王聽了,立刻把太后迎回來,重新尊奉為太后。茅焦這段話裡,沒有談到一點仁義道德和人倫,他談的是利害。而秦始皇認為,只要這件事於他有利,他就會去做。

像秦始皇這種情感強烈的人,你去講他的心結,他理智上發現對他有利,他就能用理智去壓抑感情,做出正確的決定。相較於對峙500年的戰國時代,秦始皇不過花了幾年就統一天下。領導者碰到事情必定要先問自己,你是用理智做決定,還是用感情做決定?

另一個例子是李斯寫的《諫逐客書》。秦始皇身邊原本都是外國人,歷代秦國宰相,包括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都是外國人,本土勢力早已想趕走外國勢力,才有位置給秦國人。當時爆發了間諜鄭國案(鄭國是來自韓國的間諜,他建議秦王修水利渠道,以消耗秦國國力),秦國內部勢力便要求秦始皇把外國人趕出去。

李斯勸說秦王,會不遠千里來到秦國的,都是天下的人才,趕走這些人才,他們會對秦國懷抱怨恨,回到自己的國家,憑自己的才能出頭後,都會變成秦國的敵人,這將對秦始皇的統一大業造成多大的阻礙?秦王理智上知道李斯說的對,他就做到底,寧可對抗國內龐大的壓力。

對秦始皇來說,茅焦說的有道理,李斯說的有道理,有道理就做,這就叫做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取天下需要有能力的功臣,守天下要靠人品好的社稷臣

然而,秦始皇的前半生是理智放在感情之上,統一天下之後,卻開始志得意滿,後半生是感情放在理智之上,所以最後一定要失敗。

把秦朝比喻為一家企業,我們可以檢視它的企業文化,找出它覆亡的原因。秦人家族的一個特性是,艱苦時努力奮戰、絕不屈服。歷史上,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質,不是有道德、也不是聰明的人會成功,而是百折不撓,這就是秦人的特色。

第二個特色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獎勵軍功但嚴刑峻法,秦人被逼到最刻苦的局面。商鞅的特色後來變成只求目的不擇手段的風氣,秦國國力壯大了,卻造就了上下交相詐,上下交相殺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到最後就是領袖人格特質的放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闆可以決定用人,而他用的必定是他喜歡的人。秦國快速成功、也快速滅亡的原因,就在於此。取得天下之後,秦朝理應改變之前的做法,因為取天下(創業)需要功臣,看的是能力;守天下(守業)則需要社稷臣,看的是人品。

歷史上都告訴你要「親賢臣、遠小人」,因為小人很好用,善用小人,成功可以比你想的快很多,你要100分,小人可以做到120分。但是為什麼不能用小人?因為只要有利可圖,小人將來一定會反咬主人。秦始皇用的是像李斯這樣的人,他是功臣,不是社稷臣。

用人要看三件事,最重要的是「人品」,人品不好但能力強,將來必要反咬主人,對組織有不良影響。第二是「態度」,態度決定成敗。第三才是「能力」,人品不佳、態度不好,可是能力很強,將來就會破壞組織長久經營。

秦始皇看的全部都是能力,當年他的祖先秦穆公遭遇慘敗,立誓告誡子孫,若看到別人有才能,不讓他出頭,這樣的人就是對國家有害的人,將帶來危險。李斯為了自己出頭,害死師弟韓非,這不就是秦穆公警告絕不能用的人嗎?但是秦始皇沒有聽從祖先誓言,李斯有才華,秦始皇就重用他一輩子,最後李斯背叛了他,還害死了他的繼承人扶蘇,三年之後,秦始皇建下的王朝就灰飛湮滅了。

從繼承人的選擇也可以看出秦國滅亡的端倪。當時,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是立儲,如果找不到繼承人,天下就會大亂。因為在那個時代,要往上爬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潛力股,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立儲的心意不堅定,就會有無數人下注,選邊選立場,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會爭到底。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會有儲位之爭,有時不是儲君想爭,是周圍的人逼的他不得不爭。

秦始皇知道扶蘇是秦朝最好的繼承人,也是他的長子,但他不喜歡扶蘇,他喜歡小兒子胡亥,到哪都帶著他。但是,秦始皇也沒有要讓胡亥當繼承人,這就讓周圍的人看出有可趁之機。秦始皇此時的作為,就是按情感來做決定。因為到了他這個位置,對兒子的喜好不能依照自己的情感來決定,要依照國家的未來做決定。

秦始皇的成與敗,是歷史上很特殊的案例,從來沒有人這麼快取得這麼大的成功,也這麼快就招致這麼淒慘的失敗。任何人都不會想像秦始皇一樣快速成功失敗,問題只在於你有沒有心去追求長久之道。中國文化看的不是眼前,而是長久,中國人自有一套長治久安的辦法,這就是中國歷史智慧之所在。而要看長久,就必須思考自己希望帶給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又造就了下一代什麼樣的世界。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1630


 

臉書網友討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4-19 17:53 , Processed in 0.071429 second(s), 25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