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422|回復: 2

咬得菜根 百事可做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19 13:56: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咬得菜根 百事可做士欲措天下事,不能不以咬菜根者勉之。

古代知識分子提倡過淡泊的生活,除了認為這樣有利於身體健康外,還覺得這是勵志養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孔子曾熱情稱讚他的弟子顏回以苦為樂的精神,說賢德的顏回,每餐一碗飯一瓢水就滿足了,住在一個破巷子裡,一般的人是忍受不了這種清苦的,可他卻能自得其樂。在那樣的環境中,鍛煉了意志,完善了品格,值得稱道。

春秋時代魯國人曹沫,就是那個自薦指揮長勺之戰的曹大夫,他有一句名言一直流傳到今天,叫做「肉食者鄙」,意思是說大肉吃多了的人腦袋壅塞,不如吃菜蔬的人聰明。可不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又怎麼能培養起高尚的情操?

清代顧仲的《養小錄》甚至還說:「凡父母資稟清明,嗜欲恬淡者,生子必聰明壽考。」又把這觀點引入到遺傳學的領域,說不耽於飲食的父母,會生出聰明長壽的後代來,可能有些言重了。

不過,他們所講的道理,並不純是營養學上的。他們的意思是說,富足的生活容易使人產生惰性,不求進取,胸無大志,自然也就無所作為了。

明清人比較注意飲食養性的問題,甚至包括有些帝王在內:

《春明夢餘錄》說,明太祖朱元璋曾反對大祀齋日「宰犢為膳,以助精神」。按古禮規定,致齋三日,要宰三條牛犢為皇上改善御膳。朱皇帝覺得這太奢侈,不讓這樣做,還發表了「儉可以制欲,淡可以頤性」的議論,實屬難得。

那些提倡素食的人,更是強調「淡泊明志」的道理,如清末薛寶辰《素食說略》「例言」所云:「肉食者鄙,夫人而知之矣。鴻材碩德,未有不以淡泊明志者也。士欲措天下事,不能不以咬菜根者勉之。」

「咬菜根」是以淡泊勵志的代名詞,非常形象,與現在「堅苦奮鬥」,應屬同義。

咬菜根,還有更早的出典。明代人姚舜牧的《藥言》有云:「人常咬得菜根,即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同朝代自號「還初道人」的洪應明,專門研究過接人待物、修身養性的學問,撰成《菜根譚》一書。至今在中國大陸、台灣書店報攤仍可見此書的各種新舊版本,據說在日本也極為暢銷。

我們在他的書中,讀到下面的這些意思:在一日三餐中體驗人世間的味道,濃不欣,淡不厭,方為切實功夫。那些富貴人家的子弟,常比不上孤寒之子可以抗節致忠,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僚,常比不上山野之夫可以料事獨理。原因何在?那些人是在肥肉厚酒中磨損了志向,而貧寒山野之人,是在淡泊生活中保全了全真的本性。他還說:

……麥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

……備嘗世味,方知淡泊之為真。

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志以淡泊明,而節從肥甘喪矣。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和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生淡泊之真。

洪應明顯然是提倡以淡泊明志的,難怪他這書要以「菜根譚」為名了。

「菜根」之說,自然也不是明代人的發明,它本出北宋人汪革的名言。

汪革字「信民」,進士出身。因為不願與奸臣蔡京為伍,朝廷徵召不就,甘願在家裡做個平民。當時人呂本中《東菜呂祡薇師友雜誌》就引述了他咬菜根的高論,云:「汪信民嘗言:人常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

這話又寫作「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做。」這個說法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吃得苦中苦……」的古訓來,但境界無疑要高得多,具有更積極的意義。

 

臉書網友討論
發表於 2011-11-17 00:50:36 | 顯示全部樓層
愛不了  

版主招募中

發表於 2011-11-17 00:43:09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分享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3-29 17:20 , Processed in 0.065215 second(s), 20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