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675|回復: 6

陶淵明辭官原因新探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25 19: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陶淵明的辭官原因,據蕭統《陶淵明傳》云:「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歎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宋書·隱逸· 陶潛傳》與《晉書·隱逸·陶潛傳》所載略同。此事為大家所熟知,乃是文學史上的一件美談。應該說,不肯折腰「拜迎長官」的清高以及對鄉里小兒的鄙視,很符合晉朝上層社會以門第自高的風氣。稍有疑問的是,此事發生在義熙元年(405),距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仕已近十三年。

在任彭澤令之前,陶淵明還擔任過江州祭酒、桓玄幕僚、劉裕鎮軍參軍、劉敬宣建威參軍等職,對官場應酬應該早已習慣;而且諸如鎮軍參軍、建威參軍這樣的軍府僚佐,晉見上司的禮節要求更為嚴格,不要說束帶見之,跪拜叩首都是常事。頂頭上司如劉裕、敬宣,也不是什麼門第高貴之人。劉裕年輕時「名微位薄,盛流皆不與相知」(《宋書·武帝紀上》),劉敬宣也是將門出身的下層士族,兩人都是一介武夫,與鄉里小兒相去不遠,不恥於成為他倆之僚佐,卻恥於束帶見督郵,何也?更為可疑的是,對於陶淵明來說,不肯折腰拜迎長官原本是一件很值得誇耀的事,但在他本人所作的《歸去來兮辭》之序中,卻對辭官原因有不同的說法,其云:

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

本來準備幹一年,為什麼忽然一天也等不及,星夜辭官呢?在這段記述中,絕口不提是因為督郵將至,而是說立即辭官的直接原因是要奔程氏妹之喪。這個理由非常牽強。漢晉常例,是為父母守喪而辭官,從未有為妹妹奔喪而辭官的。實際上,陶淵明也並沒有去武昌奔喪,而是直接回九江老家了。而在他當時寫的《歸去來兮辭》中,也並沒有喪妹之痛的流露,而是充滿了如釋重負的愉悅。所以,我覺得陶淵明辭官,肯定有難以告人之隱衷在。

除了督郵將至、性格不適合為官、奔程氏妹之喪三因之外,前人對淵明辭官還有如下一些猜測。第一是說淵明辭官是憫晉祚之將移,故辭官以圖置身治亂之外,全其後節。王禕《自建昌州還經行廬山下記》說,義熙三年,「劉裕實殺殷仲文,將移晉祚。陶氏世為晉臣,義不事二姓,故托為之辭以去,若將以微罪行耳。」(《王忠文公集》卷六)陶澍對此說深表贊成,他在注中說:「初假督郵為名,至屬文,又迂其說於妹喪自晦耳。其實閔晉祚之將終,深知時不可為,思以巖棲谷隱,置身理亂之外,庶得全其後節。」(《陶靖節集》陶澍注語)此說不值一駁。

劉裕篡位在元熙二年(420),距陶淵明辭官之年(義熙元年,405)有15年之遙。此時劉裕篡逆之跡未彰,陶淵明逆知後事豈能如此昭昭然也?第二是說,淵明曾仕桓玄,玄篡晉失敗,餘黨率受牽連,淵明或亦因之蒙恥受謗;加上「質性自然」,「違己交病」,適值妹喪,便托辭遠遁。此說也不可信從。桓玄之亂甫一平定,陶淵明旋即進入劉裕和劉敬宣幕府,二人均為桓玄死敵。這說明,劉裕、敬宣全不介意淵明曾入桓玄幕府。據龔斌自己考證,桓玄篡逆之時,陶淵明正居家守母喪,完全沒有參與謀逆之事,謗從何起?更何況,陶淵明在母死後所作的《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此文很可能作於平玄之後)中,對外祖孟嘉與桓溫的關係絲毫不加避諱,相反卻有誇耀之意,根本看不出曾因與桓家有關係而蒙恥受謗的痕跡。如果是因為與桓玄事有牽連而辭官,應該是深思熟慮,早有準備,但淵明辭官明顯是臨時決定,走得很倉促,「斂裳宵逝」,完全不像是深受謗言之苦而辭官。所以此說也很難站得住腳。

為了理解陶淵明為何辭官,我們首先要瞭解一下督郵這個官職的職掌。據《通典》卷三十三《職官》十五:督郵為郡佐之一,「漢有之,掌監屬縣……功曹之極位。漢尹翁歸為河東督郵。時太守田延年分河東二十八縣為兩部,閎孺部汾北,翁歸部汾南,舉法皆得其罪。屬縣長吏雖中傷,莫有怨者。又孫寶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為東部督郵。敕之曰:『今日始鷹隼始擊,當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由此我們知道,督郡屬監察官,職掌監察屬縣長官,依法控告,鷹隼擊殺,冷酷無情。陶淵明那位很著名的曾祖陶侃就曾經擔任過這一官職。

其次,我們要瞭解一下陶淵明出仕的目的。各種材料都表明,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淵明)後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歸去來兮辭》序說:「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通過擔任地方長官以致富在南朝似已成為慣例。

《南齊書》卷三十二《張岱傳》說皇帝因其弟張恕有功,要以恕為晉陵郡太守,張岱的答覆是「若以家貧賜祿,臣所不辭,以功推事,臣門之恥。」此事一則說明南朝高門恥於實務,二來說明擔任地方守、令乃是照顧貧窮者的一個門徑。《冥祥記》的作者王琰也曾因為家境貧困而走王僧虔的路子,希望能得到一個地方長官的位置。《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齊文》載有王僧虔《為王琰乞郡啟》:「太子舍人王琰(闕十五字)牒:在職三載,家貧,仰希江、郢所統小郡,謹牒。」陶淵明擔任彭澤令並不容易,同樣是請托了其叔父(很可能即是擔任太常的陶夔)之後,才得到這個職位。很顯然,這絕不是因為郡縣守令傣祿高,而是因為地方長官獲得外快的途徑多,而且我們可以看出,在南朝這些外快收入很可能已經合法化了。

第三,我們來看一看陶淵明擔任彭澤令前後的經濟狀況。陶淵明出仕之前十分貧窮,「少而貧病,居無僕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勤匱」(顏延年《陶征士誄》),「幼稚盈室,瓶無儲粟」 (《歸去來兮辭》序)。這種狀況在他出仕十年之後並未根本性的好轉。他在《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中還說「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蕭瑟空宇中,了無一可悅。」此時是元興二年(403),陶淵明出仕已近十年。

為什麼呢?因為陶淵淵明以前擔任的都是州郡或者軍府的僚佐,無論是江州祭酒還是鎮軍參軍、建威參軍,都不是肥缺,類似於現在的工薪階層,正常收入只是官俸或偶爾所得的賞賜。但在擔任彭澤令八十餘天以後,他的境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是「僮僕歡迎……有酒盈樽」;而且有車有舟:「或命巾車,或桌孤舟」(《歸去來兮辭》);有房有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過上了小康生活。短短的八十餘天時間,就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光靠官俸收入顯然是不夠的,肯定還有一些灰色收入,而這些收入在陶淵明任官期間尚未合法化,這也就是陶淵明在督郵來檢查工作時辭官歸田的真正原因。因為如果督郵查出什麼不法之事的話,那就要真的成為嚴霜之誅的對象,受鄉里小兒之辱了。知道了以上的情況,我們也可知道義熙末年官府征其為著作佐郎,陶淵明為何不就。因為著作佐郎同樣是工薪階層,無助於徹底脫貧。

職掌監察又以嚴厲聞名的官吏上任或者下州縣,地方官吏聞風而逃的事例,在漢晉之時比比皆是。如李膺為青州刺史時,「名有威政,屬城聞風,皆自引去。」(《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列傳》)「守令畏威明,多望風棄官。」(《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李膺列傳》))范滂任清詔使至冀州時,「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而去。」(《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范滂列傳》)晉朝時,王浚任河東從事,「守令有不廉潔者,皆望風自引而去。」(《晉書》卷四十二《王浚列傳》)劉毅「轉司隸校尉,糾正豪右,京師肅然。司部守令望風投印綬者甚眾。」(《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列傳》)所以,我很懷疑,陶淵明辭官可能是因為有臧污之行,所以才在督郵來縣之前,望風掛印而去。我承認,這種推測不厚道,有厚誣古人之嫌,但如果我們對人性不抱太高的期望,就會遺憾地發現,這種推測可能是最接近生活的真相的。

 

臉書網友討論
發表於 2011-6-22 00:59:40 | 顯示全部樓層
說的不錯  

版主招募中

發表於 2011-6-22 00:5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這個貼不錯!!!!!  


發表於 2011-6-22 01:06:56 | 顯示全部樓層
看看.........  


發表於 2012-8-17 01:00:44 | 顯示全部樓層
哈哈,頂你了哦.  


發表於 2012-8-17 00:46:05 | 顯示全部樓層
真的有麼好嗎?


發表於 2012-8-17 00:44:26 | 顯示全部樓層
我的媽呀,愛死你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3-28 22:06 , Processed in 0.088665 second(s), 20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