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046|回復: 3

懷孕了可以吃中藥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28 21:2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肉魚豆蛋奶,均衡的飲食很重要。

我以前問懷孕的朋友,該注意些甚麼?

她說,我媽說懷孕10個月沒有月經,那的沒有流掉的營養給胎兒,就足夠了。

我不建議使用中藥!!

重金屬與傳統中藥方劑

去年九月二十日《民生報》醫藥版報導,中國大陸四川省出口到加拿大的「牛黃解毒片」,含有大量的砒霜,每一粒約含有30毫克,如果每天服用四片以上即可致命。牛黃解毒片為牛黃、大黃、石膏、黃耆、桔梗、甘草、雄黃及冰片等所組成的方劑。

另據外電報導,韓國的衛生單位在進口的大陸傳統藥品中,也檢驗出鉛與汞等重金屬。

事實上,許多年來在國內的兒科醫療中,陸續不斷發現因父母餵服各種中藥方劑,導致嬰幼兒腸阻塞及急、慢性重金屬中毒的案例。最近,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也收到兩例,因服用市售中藥方劑,而發生嬰兒腸阻塞等腸胃病症的案例,其所使用之「○○丸」及「○○粉」,經送請專家鑑定結果如附表一。

這些數值分別是環保署公布一級公共給水重金屬含量限制值的數百至數千倍,其中「○○粉」之汞含量更高達水體標準的16,500倍。

這兩類方劑都是衛生單位許可公開販賣的中藥方劑,其他私人製作的祕方製劑之組成如何,實在教人不敢預料。

鑑於重金屬誤為藥用的事實,使我們產生兩項疑問:

一﹒為何古代的中醫大量使用重金屬及各種礦物藥,當作主要治療劑?

二﹒為何現代的中藥方劑繼續沿用這些重金屬,而忽視其劇毒性質?

以各種礦物質當作治病的方劑,是中國傳統醫藥發展過程中,令人不解的「歷史疑案」,筆者擬對此做深入剖析,希望對改良傳統醫藥有所助益。

重金屬入藥的歷史

冶煉重金屬的技術,數千年前在中國就有相當高成就的發展,殷商時代青銅器製作之精美,舉世無與倫比。兩漢後,道教煉丹術大為盛行,很自然的嘗試將重金屬試用於中藥方劑中,成為長生不老仙藥的基本成分(1)。

道教與巫術有密切關係,吸收巫術觀念成為自己的法術,兩漢流行的方術思想,亦被道教吸收採納,因此,道士以礦物及動、植物等煉成「丹」,希望將奇特物質的屬性傳達給人類。由下述兩位煉丹家的觀念,可窺見一斑:魏伯陽說:「巨勝尚延年,金丹可入口,金性不朽敗,故為萬物寶,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

葛洪認為:「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滑,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藥,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

南北朝以至唐、宋,煉丹術士狂熱的煉製長生不老丹藥。歷代許多信任煉丹家的皇帝,多因丹藥中毒而不幸死亡。南宋之後,帝王服食丹藥的風氣才日漸減少。

歷代醫家運用金石藥物的變遷

西漢末年的藥物學經典《神農本草經》,已經列舉41種礦物藥,並將所常用的金石藥區分為上、中、下三品(2)(見表二)。

當時的醫學界認為:

「上品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品,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羸者、本中經。」「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癒疾者,本下經。」

漢朝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列出112道方劑,有18道(16%)採用金石藥(3)。唐朝孫思邈著《千金翼方》蒐羅1456道方劑,有440道(30%)使用金石藥(4)。宋朝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書中蒐錄103道方劑,有53道(51.4%)使用金石藥(5)。

南宋以後,煉丹術漸漸衰微,但是現代化學家發覺毒性劇烈的各類重金屬及其化合物,卻廣泛出現於兒科方劑中,目的是要「平肝降火,息風潛攝,鎮墜痰涎」。常見的有水銀、鉛、硫化汞、氯化亞汞、二硫化二砷等等,這種趨勢到清朝為止,不曾改變。

清朝醫學家汪訒庵輯錄《醫方集解》時,收集792道方劑,有113道(14%)使用金石藥,其中用以治療「內外煩熱、狂熱叫走、口瘡腳氣、瘴氣蠱毒、熱毒藥毒、小兒驚癇」的「紫雪」一方中,使用黃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朴硝、硝石與辰砂,共計八種礦物。可見歷漢、唐以至清朝,傳統醫療的藥物學觀念相當一致(6)。

古代治療各種驚癇症的方劑

根據清末民初傳統派醫學家張山雷的研究,最古治療驚癇方劑是唐朝孫思邈《千金方》所載「紫石散」,專治「大人風引、小兒驚癇瘈瘲」。據其轉述:「藥用龍骨、牡蠣、滑石、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重以鎮之,定其氣血之上升。」

《小兒藥證直訣》書中,曾經列舉出用於治療各種急、慢驚症(涵蓋現今的癲癇及熱痙攣等各症)的方劑,計有26道。茲以其中「銀砂圓」為例,藉以闡明當時運用金石藥治療驚癇的藥理觀念。

張山雷在說明「銀砂圓」的藥理時,曾經提到:

「幼科驚癇,無非熱盛生風,氣火挾痰,上激沖腦為病,……喻嘉言謂,驚風之名,當作熱痰風驚,則明白了解,其論極是。

在古人雖未嘗知有神經之病,然多用金石重墜之藥,以治其氣火之升騰,則降逆鎮定,恰與氣血上沖之原理相合,故能桴應。」(5)

銀砂圓是由水銀、辰砂、蝎尾、硼砂、粉霜、輕粉、郁李仁、白牽牛、鐵粉、好臘茶所組成。

古人所公認的藥理作用為:「汞、鐵粉、粉霜:鎮墜極重。蝎尾、硼砂、牽牛、李仁:消導下行,蕩滌積熱。」

經由現代的化學分析,我們已知水銀是劇毒的重金屬;辰砂是硫化汞(HgS);硼砂是硼酸鈉(Na2B4O7.10H2O);粉霜及輕粉是氯化亞汞(Hg2Cl2),毒性最烈。這種種具有強烈細胞毒性的物質,用於兒科方劑,非但不能治病,甚至可能奪去許多無辜的小生命。古人對此不良後果,往往以體質薄弱,「稚陰未充,氣血不足」等,勉強做出合理化的解釋(5)。

古代中醫對重金屬中毒症狀的解釋

事實上,古代的醫者或煉丹術士,並非沒有見識過各種重金屬中毒的可怕症狀。唐朝孫思邈所著《千金翼方》第二十二卷〈飛鍊〉篇,曾記載有四十五項服用金石藥的不良後果,茲選錄數則如下:

「或頭痛欲裂者,由熱食作癖故也。」「或兩目欲脫者,由犯熱在肝故也。」「或腰痛欲折者,由衣厚體溫故也。」「或腳疼欲折者,由久坐下溫故也,宜臥單床,行役冷水洗。」「或手足偏痛,諸骨節解,身體發癰及瘡結核者,由寢處不自移徙,暴熱偏併,聚在一處故也。若堅結極痛,甚者癰發,如覺,便以冷水洗之,冷石熨之,飲熱酒散極熱。」「或齒斷腫,脣爛牙疼頰噤者,由犯熱不時解故也,但當對風張口,使冷水入咽顙、冷水漱口三度,叩齒三十六通。」「或百節酸疼者,由厚衣被溫故也,但臥單床薄被,著單故衣,差,雖冬寒,常須散髮受風,冷石熨,若犯此悶者,但緩衣帶冷浴,勿忍病而畏浴也。」(4)

以上這幾項記載,已經可以使我們明白,唐代醫家對於重金屬中毒的症狀有詳細的描述,可惜並未找出金石藥這個禍首,只是創造一些自以為是的解釋。

古人對金石丹藥的懷疑

與盲目服食丹藥風潮相對的有趣現象是:唐代也是一般人對金石藥起疑的年代。白居易曾經作詩記載:

「退之服硫黃,一病迄不痊;

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

杜子得丹訣,終日斷腥羶;

崔君誇藥力,終冬不衣錦;

或疾或暴夭,悉不過中年。」

唐朝皇帝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及宣宗都因服食丹藥而枉死。宋代張邦基曾警告說金屬與礦物丹藥有致命危險。元代謝應芳於1348年作《辨惑篇》,指出歷年來煉丹術與丹藥中毒的慘痛歷史,完全是騙術與宗教迷信的後果(1,7)。

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對重金屬的劇毒性質,論斷更為清楚明白。該書〈金石部〉曾有細論如下:

說鉛:「其氣毒人,若連月不出,則皮膚痿黃,腹脹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說玉:「但玉亦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爾。」

說丹砂:「丹砂性寒而無毒,入火則熱而有毒,能殺人。」

引述葉石林《避暑錄》載:「林彥振、謝任伯皆服伏火丹砂,俱病腦疽死。」

引陳藏器曰:「水銀入耳能食人腦,至盡入肉令百節攣縮,倒陰絕陽。人患瘡疥,多以水銀塗之,性滑重,直入肉,宜謹之,頭瘡切不可用,恐入經絡,必緩筋骨,百藥不治也。」

說砒:「砒乃大熱大毒之藥,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許即死,貓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錢許亦死。」(8)

雖然有如此正確的論斷,但是李時珍對古代所傳的方劑,只是原封不動的照錄,不敢有何更易。不幸的是,這種崇敬古人的作法,讓某些不求甚解的家傳派中藥業者,自以為手握古代的祕方妙法,而任意添加各種礦物藥品在方劑中。例如古代醫學家認為可以「平肝息風,重墜痰涎」的丹砂(硫化汞),至今仍大量使用於中藥方劑,並為衛生主管當局所認可。

李約瑟的創見

李約瑟是國際知名的中國古代科技史專家,歷經千年不墜的煉丹術,自然引起他的注意。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十四冊〈煉丹術與化學〉一書中,曾提到這個讓他思考良久的問題(9)﹕

「丹藥混合物,包括衍生自砷、汞、鉛、銅、錫、鎳、鋅及銻等危險的金屬化合物,為什麼對如此多熱心人士具有吸引力?為什麼能誘使人們保存使用?」

他的解答是:「一、許多礦物藥品,特別是含砷的化合物,給予食用者一種短暫的安寧感。二、丹藥有短暫的加強性能力的效果,砷的硫化物有媚藥的性質。三、服丹藥致死者,屍體不腐爛。服食重金屬的種種不良後果,因煉丹術士提出合理化的解釋,給予信徒們勉強可接受的答案。例如:西元三世紀的《太清石壁記》認為,身上發癢,如蟲蟻爬行其上,手腳腫脹,不能忍受食物的氣味,厲害的嘔吐,四肢乏力,經常如廁,頭或胃劇痛,不能忍受外界的驚駭或騷擾,這些現象僅證明所服丹藥正有效的驅散體內潛伏的疾病。身體不腐爛,使人有足夠理由相信『肉身具有不朽性』,是生命永生的證據。因此金屬中毒的特性,諸如:蟻行感、四肢水腫乏力、傳染到癤和潰瘍,噁心、嘔吐、胃腹疼痛、腹瀉和嚴重的頭痛,值得以勇氣和信心來支撐,並忍受所遭的痛苦。」

另外,李約瑟認為,以現代醫學立場來看,有一個格外具說服力的解釋,他說道:「中國人的飲食缺少奶製品,慢性的鈣質缺乏應是普遍的後果,如果十分有用的東西,如鈣、鎂、鐵、氟等食物中欠缺的微量元素,因礦物藥的加入而獲補足,確實可以使人恢復健康狀態,加強些性能力。

寄生蟲病的流行,有時也須借助於礦物和金屬丹藥來設法治療。」

身為受過嚴格訓練的科學家,又站在一個外國歷史學者的客觀立場,李約瑟的想法,不僅是個創新的見解,亦可謂解開了中國傳統醫療大量使用各種礦物藥的謎團。

中藥科學化遭遇的困難

如依現代西方藥學的發展方向來看,中藥科學化改革之內涵,應包括下列項目:

一、藥物作用劑與拮抗劑的析取;二、確認藥物的化學結構式;三、闡明藥物的作用機轉;四、依循標準化製造程序;五、改良給藥途徑和方法;六、明確標示藥品成分;七、編訂製造批號;八、規定有效期限;九、列舉適應症和禁忌症;十、警示副作用的可能性和臨床表現。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中藥方劑,多半出自傳統中藥業者家傳祕法所煉製的產品,而非由具規模的藥廠所製造。如眾所周知,傳統中藥製備過程複雜,各家祕方成分不一致,療效無法客觀評估,各種丸狀或粉狀的現成方劑標示不明,衛生主管機關簡直無法管理。

傳統中藥從業人員,不曾受過現代的醫學教育,對中藥科學化的內涵少有理解,對正確的觀念反而採取排斥的態度,常有恢復古代方劑製法的保守議論,使得中藥界採用現代化的製藥規範,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鉛、汞、砷、硫化汞、氯化亞汞及砒霜等具有毒性的物質,可在市售的中藥方劑裡檢測出來,可見某些傳統派的中醫藥從業者,仍舊依據古書所傳的製造方法,不肯以科學實驗來證實或排除其中有害的成分,這種盲信的態度實在潛存著重重危機。

欲改善這種盲目依賴古代方法,不問事實真相,凡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反科學作風,鄙見以為,我們唯有建立專門的教學與研究機構,對傳統醫學進行有系統、有計畫的大規模研究,訓練出相當數量兼通中西醫藥的人才,方能擷取傳統醫療的精華,破除其迷信與訛傳的種種誤解。

我們期待政府與民間能通力合作,以理性的態度、科學的方法,促使傳統醫藥早日達成現代化與科學化的目標。

誌謝:本文撰寫承蒙台灣大學化學系劉廣定教授鼓勵與指導,並蒙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楊末雄教授代為鑑定中藥標本之重金屬含量,始獲可信賴的數據與結論,謹此致謝。

參考資料:

1.李豐楙 〈道教煉丹術的發展與衰弱〉(吳嘉麗編《中國科技史演講記錄選輯(二)》第97頁) 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二年

2.漢朝吳普等述,清朝孫星衍、孫馮翼輯錄 《神農本草經》 五洲出版社重印 民國七十四年

3.漢朝張機 《傷寒雜病論》 昭人出版社重印 民國六十七年

4.唐朝孫思邈 《千金翼方》 宏業書局重印 民國七十一年

5.宋朝錢乙著,清朝張山雷箋正 《小兒藥證直訣》 旋風出版社重印 民國六十七年

6.清朝汪訒庵輯錄 《醫方集解》 文光圖書公司重印 民國七十五年

7.李約瑟著,胡懋麟、余傳韜譯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十五冊〈煉丹術與化學〉(下) 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民國七十四年

8.明朝李時珍 《本草綱目》 文光圖書公司重印 民國七十一年

9.李約瑟著,張儀尊、劉廣定譯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十四冊〈煉丹術與化學〉(上) 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民國七十一年
 
發表於 2012-1-9 00:47:10 | 顯示全部樓層
感謝樓主  
版主招募中
發表於 2012-1-9 00:36:40 | 顯示全部樓層
初來乍到,請多多關照。。。  
發表於 2012-1-9 00:5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哦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3 11:11 , Processed in 0.0237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