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905|回復: 0

諸子飲食觀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7-28 22:4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諸子飲食觀孔子、墨子、老子的飲食觀各有異同,這些飲食理論直接影響到當時和後來的社會生活。


飲食作為一種物質生活,它是受著精神思想的制約的,所以飲食活動常常表現有精神活動的特徵。指導飲食活動的理論很多,起源也很早,關於它們的形成時代,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在東周時代的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湧現出許多學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影響較大的一些學派,大都有與學術思想相關聯的飲食理論,這些理論直接影響到當時和後來的社會生活。在飲食理論上有代表性的學派主要有墨家、道家和儒家三家,其學術代表人物是墨子、老子和孔子。

墨子,宋國或魯國人。他曾自稱為「賤人」,做過木匠。生活十分儉樸,提倡過「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節儉理論。他的學生,吃的也是藜蒮之羹,穿的則是短褐之衣。

 墨子提倡社會互動,還提出積極生產和限制消費的辦法,反對人們在物質生活上追求過高的享受,認為能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墨子.辭過》說:「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

 在《墨子.節用》中也有類似說法:「古者聖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增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墨子認為這一套飲食思想,才是正宗的和符合傳統的,所以要人們照此實行。

 看來,墨家是不求食味之美、烹調之精的,飲食生活維持在較低的水準。墨家以夏禹為榜樣,晝夜不息,自願吃苦,反對不勞而食,還攻擊儒家的「貪於飲食,惰於作務」,格調似乎還比較高雅。

老子,楚國人,曾任周王守藏吏。老子提出「無為而治」和「小國寡民」的理想,認為發達的物質文明不會帶來好結果,主張永遠保持極低的物質生活水平。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知足而止,則一切禍亂就無從發生,天下可得太平。如《老子.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所謂「五味令人口爽」,是說過於追求滋味,反倒會傷害人的味口。所以老子又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說法,以無味即是味,也算是一種獨到的飲食理論。

 老子還明確提到飲食對人的修養的重要意義,有「治身養性者,節寢處,適飲食」的議論。老子的飲食思想比起墨家來,有些似乎倒退得更遠。

孔子,魯國人,出身沒落貴族。少時貧賤,官至司寇。孔子的飲食理論,同他的政治理論一樣著名,他把禮教思想與飲食實踐融匯一體,其中許多法則直到今天還有一定的影響。這是因為,就廣泛的程度來說,儒家的食教比起道家和墨家的刻苦自制,更易為常人所接受。

孔子所創立的儒學,主要內容為禮樂與仁義兩部分。禮始於飲食,飲食發達了,禮儀也會有所變更,但更多表現出來的還是傳統的烙印,所以我們可以從現代飲食觀念中找出兩千多年前的淵源來。

典籍中關於孔子飲食觀及飲食實踐的內容,比起先秦其他學派的代表人物來,既豐富且具體。《論語》一書是孔子言行的記錄,其中包括不少食教內容,尤以〈鄉黨〉一篇,闡述最是精闢。

墨家攻擊儒家為貪食之徒,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孔子就不一定是這樣。孔子曾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將美食作為第一追求。

孔子還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對於那些有志於追求真理,但又過於講究吃喝的人,採取不予理睬的態度。

因此,對苦學而不追求享受的人,則給予高度讚揚,他說:顏回要算是最賢的了,一點食物,一點飲料,身居陋巷,別人都忍受不了,可顏回卻毫不在意,樂在其中。

總之,孔子自己所追求的就是一種平凡的生活,他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5-4 07:23 , Processed in 0.0189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