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38|回復: 0

[分享] 你以為的水光針(水光槍),遠比你想得更需要專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昨天 16: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水光療程」自 1952 年誕生至今,歷經七十餘年的醫美科技革新,為何依然能在眾多新技術中保一席之地,這一篇讓我們來談談,您所了解的水光療程正確嗎?水光療程只是將添加物注入肌膚那麼簡單而已嗎?

許多人以為水光針(水光槍)只是補水?
近十多年來,台灣與韓國的醫美市場掀起「水光槍」熱潮。各種機型與添加成分──如玻尿酸、膠原蛋白、肉毒素、成長因子──紛紛投入市場,也因此讓不少人誤以為「水光」只是單純補水,甚至被視為"一次性"的美容手段。

最初的水光治療文獻證實
回到最初的「水光治療」,源自於1952年法國醫師 Michel Pistor 首次提出將藥物注射於淺層皮膚(真皮層、中胚層)的中胚層療法(Mesotherapy),並在往後逐漸被國際期刊報導證實;代表水光不只是「表面滋潤」,而是有文獻及臨床數據支持的「真皮層治療」。
文獻來源如:《Dermatologic Surgery》, 《Journal of Drugs in Dermatology》

魏嘉宏總院長對水光療法的應用
魏嘉宏醫師發現,根據中胚層療法(Mesotherapy),「水光」在市場行銷與臨床實際運用之間存在明顯落差;水光真正有效的關鍵並非只有添加物本身,還要加上「治療深度與分層控制」。然而,市場卻只聚焦於「添加物效果」,導致民眾普遍誤以為水光等同於「打一針就能亮白」,忽略了科學數據與持續追蹤的重要性。

因此,總院長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把臨床當研究,把健保當數據庫。從外院看診到成立健保皮膚科診所,他將每一位病人的治療前後照片、膚質變化、單次與複合療程的成果,完整紀錄下來。至今已累積超過數十萬筆膚質資料,成為台灣少數以數據驗證水光治療的珍貴資料庫。

「水光注射治療」的演化
1.        中胚層療法的起點
「把少量藥劑精準打在皮膚內層」的概念,源於法國醫師對中胚層療法(mesotherapy),強調以淺層真皮做微量注射,非大劑量深層填充。這套思維,奠下了後來「微劑量、多點、均勻入皮」的技術底盤。

2.        穩定型玻尿酸「膚質注射」問世
進入醫學美容時代,穩定型玻尿酸被設計成皮內/淺層真皮的「micro-depot」小水庫,目的不是改骨架或五官,而是改善皮膚含水、細緻度與光澤。

3.        注射「注入槍」與光學影像輔助的成熟
韓系Dermashine Pro等醫療級注入裝置,提供可控深度、流量與多針微量均勻注入,讓操作更標準化,也利於客製化策略的落地;這類裝置具CE/KFDA等法規路徑,屬醫療器材而非簡易美容工具。同時,交叉偏振/UV螢光等多模態皮膚影像,讓色素、油脂、毛孔與潛在紅反應能被更一致地量化觀察,強化「治療前評估→治療後追蹤」的科學證據鏈。

雅苑明萃的「水光療程」怎麼打?和別人有什麼不同?
1.        深度定位:皮內/淺層真皮
綜述與技術論文均指出,膚質注射屬intradermal microinjection路線,深度大致落在皮內至淺層真皮(臨床多為約1–2mm量級,依部位調整);此深度能把穩定型玻尿酸做成細小微庫,目的在質地與含水,而非輪廓支撐

2.        使用「德國原廠保柔緹玻尿酸Belotero」
保柔緹首創的肌膚融合配方,結構與肌膚內的豐盈保濕成份相同,與肌膚融合度高,絲滑柔軟不容易擴散,具有極佳的延展性,能自然無痕地逆轉老化問題,並優化輪廓、改善膚質。

“根據文獻,將不同性質玻尿酸利用中胚層注射於30名臉部毛孔粗大的患者(隨機分配進行分臉測試) 3次療程,各間隔 4 週;結果顯示利用「保柔緹玻尿酸」,皮膚保濕度從基線到第 32 週(8個月)均有所改善。”

1.jpg

3.        多點小劑量,分次療程
RCT與臨床研究採多點微量、分次(常見療程3次)策略,皮膚粗糙度、彈性、保水度等指標在療程後期與追蹤期仍可見持續改善,支持「療程化、非一次性」的治療設計。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TGA)frenchfiller.com

4.        影像(CP/UVF)輔助判讀
交叉偏振(color/血管)與UV螢光(皮脂/螢光團)等模式,能補足肉眼難辨的皮膚資訊,作為客觀化前後對照與客製化決策的依據。

雅苑明萃診所以「經驗 × 數據 × 儀器設備」來將水光療程深度發揮效果
1.        大數據:匯整多年健保門診實際膚況資料(油水、敏感、色素與毛孔型態分佈),先把「誰需要什麼」優先檢測清楚。

2.        光學檢測先行:採多模態影像量化現況與風險,避免只憑肉眼主觀判定。

3.        專業皮膚科醫師解讀:把影像與問診、觸診、病史交叉比對,決定區域深度(皮內/淺真皮)與小劑量分配。

4.        可控裝置注入(如Dermashine Pro等等級):以均勻度與穩定性落實方案,而非一次灌量或過度深打。

5.        分次與追蹤:依研究證據設計療程節奏,用影像與主客觀量測驗證改善趨勢。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TGA)frenchfiller.com

這套路徑的核心不是「加入什麼打水光比較神」,而是把每個人不同需求的「正確層次+正確劑量+正確療程次數」用可控方式重複做對;利用我們多年門診資料與專科醫師的臨床判斷,正好補上了「誰適合、哪裡要避開、何時該停」這些關鍵決策點。

了解更多「瑪德沙水光儀」https://skindrwei.com/dermashine/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TShopping

GMT+8, 2025-9-16 04:16 , Processed in 0.0211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