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opping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125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討論] 台灣產業轉型的困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2-16 12:51: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Push to Facebook
2013 年 11 月 5 日,宏碁召開董事會:第三季大虧 131 億新台幣,董事長王振堂先生宣布請辭,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回鍋,想要再次挽救宏碁。2013 年 11 月 21 日,宏碁執行長翁建仁同時宣布請辭,市場一片譁然。
這是一個象徵台灣 PC 產業持續衰退的歷史事件。
成也代工思維、敗也代工思維
台灣以電子代工起家,創造了數十年來的經濟榮景,在過程中卻忽略了產業的提升和轉型。一言以蔽之:「台灣會做硬的,不會做軟的。」當軟體已經吃掉全世界、當 Google、Facebook、Apple 已經形成世界霸權的時候,台灣還看不出轉型的契機在哪裡。
2000 年網路泡沫化之後,台灣再也不敢涉足網路產業,國家政策此後也持續向代工產業傾斜,因此過去 13 年的時間,錯失了網路產業發展和典範轉移的每一個機會,網路產業原地踏步、軟體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產業人才的思維和培養也逐漸跟全世界脫節。
同樣的一段時間,中國大陸狹其龐大的內需市場,儼然成為全世界第二個自給自足的網際網路,且觸角已經開始往國際延伸;當台灣在政治和經濟面還在持續無謂的內耗時,中國大陸網路產業生態的成熟度和熱度、現在已把台灣遠遠拋在後頭;台灣在網路產業的國際舞台上,成為缺席曠課的學生,在被退學的邊緣苦苦掙扎。
兩相比較,不勝唏噓。
台灣的大企業專注於過去數十年來成功的代工模式,甚至於想要持續以這種模式打造品牌、拼轉型,因此無論在企業運行和人才培育上,都沒有即時向軟體及網路產業做調整,直接造成了今天幾大 PC 品牌大廠的困境,大家終於開始檢討:Cost down 或許不是萬靈丹。
Cost down 的思維,是把員工當成零件來使用,所以有了人「材」之說:零件壞了,換一個就可以了,馬照跑、舞照跳、生產線繼續運作、老闆們繼續想辦法專心壓低成本就好,哪裡會有什麼問題?這是早在十九世紀工業時代就發展出來的管理思維,台灣的企業也持續沿用至今。
偏偏軟體產業的本質不是如此。
軟體人「才」不是硬體人「材」
在硬體公司,人才是費用支出;在軟體公司,人才是無形資產,而且是沒有辦法列在財報裡面的無形資產。
這讓許多企業主很不舒服,因為軟體人才的產出不僅看不見,還很難用數字去衡量,最後只好回歸到成本的觀念去做決策,繼續把人當成是費用、是零件。照這種思維,Google 和 Facebook 應該要把他們的軟體工程師全部解雇才對,因為這些人的產出無法與成本做直接有效的連結和量化,卻每年持續花掉公司大筆的人事費用,不裁這些人、要裁哪些人?
我們都知道這是很荒謬的結論,但是到底不對在哪裡?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正是因為台灣許多企業無法了解這一個關鍵的不同點,導致了台灣企業始終無法轉型成功、始終無法真正跨入軟體產業的困境。
台灣諸多自稱創投的組織也抱持同樣的觀念在尋找投資標的,面對創業家,一坐下來問的就是「何時開始獲利」、「我要如何出場」,純粹插乾股的心態。
這樣的心態和作法,導致產業中缺乏早期的資金 (series A or B) 投入新創公司。在台灣,除非有熟識的 Angel 願意出資,否則公開市場上極度缺乏 early stage 資金,整個投資鏈是斷裂的,很多新創事業也早早夭折。
錯誤的思維和錯誤的制度互相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問出錯誤的問題,最後形成畸形的業界生態。
網路業難以預測的特性,實際上過去二十年來在矽谷,已經培養出一套因應的方法:那就是精實創業。
精實創業談了很多,其實就是 trial-and-error
台灣的成功模式習慣的是「計畫經濟」的模式,我們的各大企業都是由上而下的運作方式:英明的老闆列出五年、甚至十年的長期計畫,交給底下的員工去執行,好像這五年十年的計畫真的就如同英明老闆想的一樣、絕對不會有什麼意外。
老闆自以為有預測未來的能力,拿著水晶球在擬計畫,就是最危險的一件事情,等到意外發生時,計畫已經「大到不能倒」,無法即時調整方向。
這不只是軟體產業的問題,因為世界的運轉速度已經越來越快,對於任何企業和組織來說,現在「決策的風險大增、不確定性大增、企業越來越難找到長期優勢」。
這就是精實創業的理論之所以會產生出來的原因,因為精實創業是一種「風險控管」思維的轉變:現在任何長期決策的風險大增,領導人被迫要讓「決策夠小、決策夠快」,然後「避免犯下災難性的錯誤」、「從可承擔、聰明的犯錯中快速學習」。因此精實創業捨棄了傳統的商業計劃書,而改以系統化的科學試誤法 (trial-and-error) 方式,嘗試找出企業接下來應該發展的方向,無論是商品或是服務,精實創業提供的,其實是一個讓決策風險降低的方法論。
這也是目前矽谷過去 20 年來累積出的最佳實務,因為網路產業先天難以預測的特性,讓矽谷的創業家累積出了這樣的智慧和風險控管的創業方式;反觀台灣,因為過去 20 年等於沒有網路產業,東方的教育又不鼓勵犯錯,結果導致台灣的領導人現在採取的決策方式反而是「風險最高」的決策方式:慣老闆事情砸鍋了,靠著政府傾斜的政策撐腰、人民一起買單,維持著表面上的安然無事,實際上卻已病入膏肓、產業無法轉型、台灣整體經濟體質持續向下探底。
說穿了,就是各個組織領導人的短視近利和不用功,不願意採用有效的風險控管方法、承受短期之內可承擔卻可帶來長期利益的風險,導致了今天產業的惡性循環。
沒有人手上有水晶球。

是警鐘、還是喪鐘?
HTC 過去一段時間的低迷、Acer 的轉型失敗,為台灣敲響的是一記警鐘還是喪鐘?端看我們今後如何徹底扭轉自己的思維、改善各種制度和決策風險控管的方法,來看待這個多變、卻又處處充滿機會的網路產業。
否則,以現在台灣各個組織運作的方式,台灣將永遠困在無法轉型的泥沼裡,持續被世界邊緣化。
腦袋不變,永遠沒機會,看看台灣現在這些掌握資源的在位者,情況真的令人非常憂心。
本文作者  Sega Cheng,現為 LiveHouseiKala 執行長,曾任 Google 軟體工程師。
轉帖於:http://mmdays.com/2013/12/14/%E5%8F%B0%E7%81%A3%E7%94%A2%E6%A5%AD%E8%BD%89%E5%9E%8B%E7%9A%84%E5%9B%B0%E5%A2%83/

 

臉書網友討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免責聲明|TShopping

GMT+8, 2024-4-27 07:36 , Processed in 0.112630 second(s), 22 queries .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表者個人意見,與 TShopping綜合論壇 立場無關 如有意見侵犯了您的權益 請寫信聯絡我們。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