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富裕的德國人相信, 被嬌慣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長大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差, 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學會吃苦耐勞, 培養出他們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 以及改變世界的本事。 這樣的孩子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 不會惶惑無助,而是自信堅強。 德國的孩子在長大後, 都會離開父母去自闖一片天地。
體會其他國家生活,學會思考人生所以在德國, 每年都有一大批中小學生在假期的時間, 萬里迢迢來到南美洲和非洲一些較為貧窮的國家, 他們不是出國旅遊,也不是勤工儉學, 而是來過上一段艱苦的生活, 在這項獨特的體驗活動中鍛鍊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切費用為自費,是名副其實的自己掏錢「買苦吃」。 到一個貧窮的國家或地區生活, 可以加深孩子對社會的了解, 在貧與富的親身實踐體會中, 認真思考人生,學會同情,珍惜自己的擁有。 如今這已是德國城市孩子們成長中的一項必修課。
孩子繼承萬貫家財不一定是好事,德國的父母認為, 如果讓年輕人輕易得到巨額財富, 很可能會將他們推向墮落的深淵, 所以很多依靠自己奮鬥成為富豪的德國企業家們, 都紛紛表示不會把自己的財產全部留給子孫, 而是將絕大部分甚至全部財產都捐給了社會慈善機構, 而且子女們也對父母的這種做法表示敬佩和支持。
在西方社會中, 人們都普遍認為父母的財產是屬於父母的, 他們有權利去支配自己所屬, 作為子女,不應該期望從父母那裡得到財富, 屬於自己的財富只能通過自己努力工作來獲得, 他們相信這樣才會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才能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只有懂得尊重別人,才會擁有尊嚴德國人深信: 社會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 只有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配擁有尊嚴, 整個社會氛圍才會和諧, 人們生活才會愉快和安定。 有位華人男士去德國探親時, 一次在遊覽漢堡動物園途中去了趟衛生間。 當他出來時,被一位德國女士攔住問道: 「可曾見到一個小男孩兒在裡面?」 她說兒子進衛生間很久了,到現在還沒有出來。
這位華人想起剛才確實聽到衛生間裡有聲音, 於是回頭進去找,在衛生間最裡面的位置, 他看見一個小男孩正在認真地修理水箱的拉杆, 這個男孩只有 12 歲左右, 這位華人和孩子攀談後得知, 原來是馬桶的拉杆突然失靈,沖不下水, 男孩為了把自己用過的廁位沖乾淨, 不把髒臭留給下一位,就自己動手修理。
這名德國的男孩認為,讓別人難受,有失自己的尊嚴。在德國生活的華人也會感到, 德國的父母非常注意對孩子這種品質的教育。
品德培養,真的很重要!德國人的心目中有這樣一個觀念:美好的品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他們從來不要求孩子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 而是要求孩子從心靈深處、 從日常生活中去體會什麼是倫理道德。 德國中小學校里有個課程叫: 「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 課程不是要孩子樹立遠大理想, 而是讓他們了解如何自律和怎樣融入社會。 這門課程主要有四個核心觀念: 熱愛生命、公正平等、誠實、守信。
而且德國的中小學 非常注重對孩子靈性的啟蒙, 學校開設了各種信仰課供選修, 包括基督教,佛教和道教在內的世界主要宗教。 德國的教育界認為,宗教中對神靈的認識, 可以啟發孩子們對精神和生命自由的思考, 對孩子們的人性和品德培養至關重要的。
德國的小學生很輕鬆,只上半天課,一年級算術只要求認識 1 到 20,要求不高。 但他們有一門很重要的綜合課, 相當於把地理、歷史、人文、文化、宗教、 各類常識和政治等綜合在一起,涉及的範圍很廣, 這門課讓孩子們在短時間內學了很多知識。 而它的高明之處就是從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入手, 讓孩子們對人,家庭和社會有個概括的認知 老師會給出各種不同的題目讓學生們在課堂上演講, 這就要孩子們在課外自己找資料,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德國的小孩在很小年紀時, 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就不奇怪了。 不僅如此,多數德國學校每周都會有班級討論, 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 讓孩子發表看法,然後大家討論, 自己去領悟和判斷是非對錯。
集體遊戲也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在大家共同參與的遊戲過程中, 孩子會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 懂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德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 也會組織學生到養老院陪老人聊天和做義工等活動。 還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公益或環保活動, 激發孩子們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 在德國人看來, 高貴的品德就是自重與尊重別人, 是對社會和大自然的熱愛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