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霸不是天生的, 一個好的家庭,往往是培養學霸的溫床!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 將來考上一個好大學, 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這也符合我們中國人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 但是,相同的年齡、相同的班級、相同的學習方法, 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是參差不齊, 這令很多家長苦惱不已。 其實,孩子學習成績的高低, 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 家庭因素佔據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超過學校因素!這不是信口開河, 而是通過嚴密的調查得出的結論。 通過對幾百名考上名校的學生調查, 超過92%的學霸,都出自以下3種家庭!
繼續看下去...
01 懂得控制情緒的家庭當孩子調皮、不聽話時,你一般怎麼處理? 當工作壓力過大、生活瑣事過多時, 你會不會對孩子發脾氣?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 大部分家長都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並且無法很好地控制情緒, 久而久之,就會敏感易怒, 經常對孩子發脾氣。 「成績怎麼退步了? 你是怎麼學的?養你還有什麼用!」 「又出去瘋玩!整天光知道玩, 長大後能有什麼出息!」 「家裡沒一個省心的, 我每天累死累活容易嗎!」 這樣的話,你對孩子說過嗎? 如果有,那麼, 你就是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家長, 而你的家庭, 更是一個不懂得控制情緒的家庭! 我們都知道,孩子如同一張白紙, 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特別是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巨大! 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說, 孩子之所以產生問題行為,並不是孩子主動使然,而是被動影響與積累的結果。孩子在家庭中長期處於負面情緒, 不但會變得暴戾,亂發脾氣, 當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困難時, 大多也不願意告訴家長, 最終導致親子關係疏遠,學習成績下降。 通過調查顯示,成績優秀的孩子, 其成長環境,沒有一個是充滿負面情緒的!由此可見,家庭懂不懂得情緒管理, 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響深遠。 如果一個家庭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成長在一個正面積極的環境中, 那麼這個孩子一定也是一個會情緒管理的人, 也更加理智,在學習上也更富有效率!
02 會良性溝通的家庭曾經有一位老師, 問過孩子這樣一個問題: 當你有了困惑,首先會向誰尋求幫助?結果出乎所有家長的意料: 排名第一的是朋友,其次是老師, 而父母,只排在第四位!當孩子有了困惑, 為什麼不向父母尋求幫助呢? 主要原因就是, 這樣的家庭缺乏良性溝通,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道深深的鴻溝! 問題出在了哪裡呢? 其實,缺乏溝通的家庭, 主要問題出在了家長身上! 如果家長平時不注重溝通技巧, 和孩子的交流簡單粗暴, 使談話變得不講究方法和效果, 而只有情緒的宣洩,如此, 便容易使孩子產生排斥、逆反心理, 溝通被迫受阻。 沒有良性的溝通,家長和孩子互相不瞭解, 當孩子的學習出現了問題, 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 久而久之,孩子的學習就會受到影響。 如何才能進行良性溝通呢? 家長要學會傾聽。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如果孩子正為某事煩憂, 父母不妨停下手邊的工作, 坐好,安靜地傾聽孩子。 優秀的父母會傾聽孩子的想法, 在家庭相處中, 常常採用較平等的模式和孩子交流的家長, 教出優秀孩子的概率要大得多。 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向父母尋求幫助的, 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 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 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 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 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同時,這種共同參與的方式,也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具有良性溝通的家庭, 除了讓孩子有了表達意見的機會, 還讓孩子有了更多的被信任感。 當這種被信任感放大到學習中, 那麼,信任感就會變成孩子內在的學習潛力和動力, 這樣在學習的安排和時間管理上, 就更容易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
03 學會放手的家庭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年齡小, 很多事情還做不了,也做不好, 因此會包辦孩子的一切。 家長也許不知道, 這種事事包辦的做法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還會阻礙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 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家長適當放手,孩子才有動手實踐的機會, 才有成長的機會。 這樣,孩子的勞動能力 才能在動手的過程中得以提高, 孩子對家長的依賴程度也會降低,孩子才能學會自我服務,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家長放手, 孩子的意志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無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當你學會了放手,那麼你的孩子也就學會了成長。 孩子在這種放手過程中, 明白了什麼是「自己的事情」, 什麼是「家長的事情」。 面對學習,孩子明白了, 學習主要是自己的事情, 也就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和奮鬥動力。
但是,家長要注意的是, 放手,不是「撒手」。就像放風箏,「放手」,說明手裡是有線的; 而撒手就是什麼都不管了, 就像放風箏把線剪斷,那後果是很嚴重的。
家長朋友,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吧, 或許下一個學霸,就是你的孩子。
文章出處
|
|